老子心语35:大象无形天下往

     2016-02-22 21:0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35:大象无形天下往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核心提示]大象就是无象,说其大象,是指我们无论如何都只能窥得“道”的一部分,而不能看到“ 道” 的全貌。那么,我们该如何求道,修道,得道呢? 老子在前面说过“ 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在这里又说“执大象,天下往”。所以说:执大象与抱一式,就像是一海水与一滴水的关系,就像是自性与佛性的关系,就像是道元玄体与大道无形的关系。抱一而知大象,欲知大象就抱一而为天下式。如是而已。

[直译]执守“大道”之人,天下无论哪里都可以往来自由,执守“大道”的君王,天下的人都来归附。往来而没有过患,平安、平等、平稳。乐于给其食物,能使过客停下脚步。而遵循道所说出来的话,平淡啊,它就像是没有味道一样。看它也不能够看到全部,听它也不能听到全部,用它也不能用得圆满。

[解读]“大象无形”是中国熟悉的一个成语,而且还都喜欢用“瞎子摸象”这个成语来形容人们对于“道”的片面认识。盲人们所摸到的“大象”对不对? 对也不对。说对,是盲人们确确实实地道出了“大象”的某一局部的特征,而这一局部特征并没有脱离“大象”而存在,所以说盲人们说得是对的。说不对,是盲人们都只道出了“大象”的局部面貌,却不能完整圆满地说出“大象”的全部面貌,所以说盲人们前面所说的都不对。这就是古人用“瞎子摸象”这一成语来描述世人在对“道”的理解上的各类现象。

其实,我们就是那一群盲人。我们对于“道”的认识,和盲人对于大象的认识,在本质含义上没有区别。不要嘲笑盲人们只能用手去感知大象,在这个大象无形的“道”面前,我们甚至还不如“盲人”们的感知。为什么? 因为我们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看到的事物都是假象,如果我们执著于这些假象,我们则会越陷越深,离“道”的本质越来越远。

既然大象无形道亦无形,那么,我们该如何“执大象,天下往”呢? 我们连“道”是什么都没有真正弄明白,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没有弄明白大象的真实面目,我们怎么能够执大象呢?

大象无形,就是大象已经不必有象。说其大象,是指我们都只能象“瞎子摸象”一样只能窥得“道”的一部分,而不能看到“道”的全貌。那么,我们该如何求道,修道,得道呢? 老子在前面说过“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在这里又说“执大象,天下往”,所以说:大象与抱一,就像是一海水与一滴水的关系,就像是自性与佛性的关系,就像是道元玄体与无形大道的关系。

抱一而知大象,欲知大象就抱一而为天下式。只要我们抓住“道”的含义,也就是把“道”之“理”弄清楚、弄明白。那么抱一式就是执大象,执大象就是抱一式,剩下的,就是循道而行,勤而行之就可以了。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其他事物也是同样的道理,抱一而为天下式,也就是说,这个道理可以应用于万事万物。

以此类推之:
从事于德者,同于德,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从事于善者,同于善,同于善者,善亦乐得之。
从事于恶者,同于恶,同于恶者,恶亦乐得之。
从事于强者,同于强,同于强者,强亦乐得之。
从事于淫者,同于淫,同于淫者,淫亦乐得之。
从事于盗者,同于盗,同于盗者,盗亦乐得之。
从事于杀者,同于杀,同于杀者,杀亦乐得之。
从事于妄者,同于妄,同于妄者,妄亦乐得之。
从事于O 者,同于O,同于O者,O 亦乐得之。
……

O 者,就是括号,就像是小学生做得填空题,画个圈,或画一道下划线,或画个括号,或画个别得什么图案都可以。这就是圣人的抱一之式。世间万事万物往这个O 里一填,就知道将来的结果是什么了。这个O 就是大象,就是老子的抱一之式。万事万物虽然在形象上有差异,有不同,就像是盲人们各自摸到的大象一样。但其实蕴含的道理没有不同。都是一样的。故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执大象,天下行。大制无割,就像大象不能割裂开来认识一样。以不变而应万变。均即是此义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O 者,就是括号,就像是小学生做得填空题,画个圈,或画一道下划线,或画个括号,或画个别得什么图案都可以。这就是圣人的抱一之式。世间万事万物往这个O 里一填,就知道将来的结果是什么了。这个O 就是大象,就是老子的抱一之式。万事万物虽然在形象上有差异,有不同,就像是盲人们各自摸到的大象一样。但其实蕴含的道理没有不同。都是一样的。故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执大象,天下行。大制无割,就像大象不能割裂开来认识一样。以不变而应万变。均即是此义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往而不害,安平泰。”

如果世人明白了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并遵照执行,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那么,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伤害。到处都是安全、平等、康泰、和谐。到处都是平安、平等、平稳、平静、平直。一切皆平,没有不平,也就是无极。就像是世尊在《佛说弥勒下生经》描述的未来佛弥勒佛示现世间时的样子:“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减一万。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嗔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

“乐与饵,过客止。”

我们原本只是在“安平泰”中来往于各大世界的过客,如果喜欢,贪恋这个世界的饵食美味,就会停留下来,长期生活在这个世界。

这句话很不好理解,但是如果我们结合一下佛教中关于人类的起源之说,可能会帮助我们来深刻地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起世经·最胜品》记载:

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豫。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安乐而住。诸比丘。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 娑诃者世界名波帝者主也)。为如是故有此名生。诸比丘。尔时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亦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

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豫。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安乐而住。诸比丘。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 娑诃者世界名波帝者主也)。为如是故有此名生。诸比丘。尔时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亦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

 即于其间。长时久住。彼诸众生于是住时。无有男女。无有良贱。唯有此名。名曰众生众生也。复次诸比丘。当于如是三摩耶时。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诸比丘。复于后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钻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尔时众生其中忽有性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试复尝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齐一节。蘸取地味。吮而尝之。尝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贪著。次以手抄。渐渐手掬。后遂多掬。恣意食之。时彼众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时。复有无量其余诸人。见彼众生如是食啖。亦即相学。竞取而食。诸比丘。彼诸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渐渐涩恶。皮肤粗厚。颜色浊暗。形貌改异。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诸比丘。如前所说。后亦如是。尔时世间便成黑暗。诸比丘。为如是故。世间始有大暗出生。复次云何于如是时。世间忽然出生日月及诸星宿。便有昼夜一月半月。年岁时节等名字生也。诸比丘。尔时日天胜大宫殿。从东方出。绕须弥山半腹而行。于西方没。西方没已。还从东方出。尔时众生复见日天胜大宫殿。从东方出。各相告言。诸仁者。还是日天。光明宫殿。再从东出。右绕须弥。当于西没。第三见已。亦相谓言。诸仁者。此是彼天光明流行。此是彼天光明流行也。是故称日为修梨耶。修梨耶( 修梨耶者隋言此是彼也) 故有如是名字出生。    

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我们只是客尘,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而我们的故乡在佛国净土。所以我们要努力地修行,通过不断地修行,再回到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垢不净的佛国净土,灵性故乡。     

“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而遵循道而说出来的话,平淡啊,它就像是没有味道一样。看它也不能够看到全部,听它也不能听到全部,用它也不能用得圆满。所以,很多人不信,如之奈何?     

诗曰:

大象无形无不行,往来自在随心行。

莫恋与饵过客止,大道至简复常明。

庚寅年五月十一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34:以其不大成其大  
下一篇:老子心语36:国之利器不示人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