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36:国之利器不示人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核心提示] 事道之“本体”永远是如如不动,绵绵若存的。世间万事万物却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由于道的“动相”和“功用”所决定的,是不可逆转的,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说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其实也不是,而是在世间法上对它的一种形象的描述。
[句读]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要想达到吸收的目的,必须坚持扩张它。要想达到削弱的目的,必须坚持增强它。要想达到废弃的目的,必须坚持兴盛它。要想达到夺取的目的,必须坚持给予它。这就叫做微妙之明理。柔软能够胜过刚硬,弱小能够胜过强大。鱼不能脱离于池渊而存在,邦国的利益,神器不可以示于人知。
[解读]何谓邦之利器? 是兵? 兵在老子眼里是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此处老子所说的邦之利器必不是兵者。那么,什么才是邦之利器呢? 只有“无为”才能称之为利器。老子在前面说过:“夫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无为则无败,无执则无失。”故“道”者,为天下神器,“无为”为天下之利器,而“器”又如何地不可以示人呢? 这“无为”不是老子极力提倡的思想吗? 盖因“无为”只可比类而用之,不可成为固定的模式,执著于有一个方法。
在解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两个概念。一是“之”,二是“固”。“之”不是具体有所指,而是万事万物皆可以代入。“固”,坚固,长期坚持。一以贯之,方才是固。
歙与张,弱与强,去与兴,夺与予是四对矛盾体,事物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就像是阴阳两仪,此消彼长,循环往复,事物都不可能脱离这一运行规律而存在。在掌握了阴阳两仪的运行规律之后,那么,世间的万事万物则都是这样的,无一例外地按照这一规律来运行。如果想摆脱这一运行规律,那就非修佛修道而不行了。
我们先说出世间法。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修行者如果想达到吸食天地精气(贵食母),达到与天地同寿的目的,必须时刻坚持把心胸扩张,让自己的心胸大到能包容万物,心包太虚。视宇宙为己身,视众生如自身,一切平等,一切无善恶分别,只有这样,才能于天地合体,合于天地者,则天地精气自来。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修行者如果想达到弱化欲望的目的,必须时刻坚持把心力增强,提升对抗欲望的能力,让自己的心力强大到可以对付世间一切之诱惑。让自己的欲望弱而又弱,让自己的心力强而又强。不断提升对欲念的控制能力,最后达到没有一切俗欲乃至于连佛法亦无的状态。
“将欲去之,必固兴之”。修行者如果想脱离生死,去掉肉身的牵绊。必须坚固地弘道兴法,不以个人的解脱为解脱,而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众生的解脱为真正地解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的世俗之欲去掉,达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境地。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修行者如果想获得如来法身,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必须坚持地施舍,舍而又舍,以至于身心内外没有一丝杂染,恢复到本来无一物,本来清静无为,本不动摇,本无来去,本自具足的自清状态,才能得到与佛法等同的自性清净圆明体。
“是谓微明: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以上的这些修行方法,也只能勉强算是微明,稍微地明白了,觉悟了,但还不是大彻大悟,没有悟得本。但也能够明白柔软能够胜过刚强,弱小可以胜过强大的道理了。
而在世间法里,这样的道理就更容易明白了。我们试简单地各自举例说明:要想达到吸收各方财富的目的,必须坚持张开与各国的商品流通渠道,在流通中吸纳,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要想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必须坚持逞强它,让对方一直处于强大的状态,物壮则老,不道早已,强大的事物离衰败就很快了。要想达到废弃的目的,必须坚持兴盛它。就像是流行时兴的东西一样,流行期一过,不再时兴,人们就会很快地放弃它而不要了。要想达到夺取的目的,必须坚持给予它。就像是饲养野生动物一样,当野生动物习惯了这种无微不至的舒服生活时,就会失去在自然中生存的能力,强烈地依赖性就会让这些野生动物无法离开这种在饲养中生活的环境,从而被饲养者所拥有和利用。这就叫做微妙之明理。柔软能够胜过刚硬,弱小能够胜过强大。
把上面的句式反过来看,或许于世间法能看得更明白一些。将固予之,欲必去之。将固兴之,欲必废之。将固强之,欲必弱之。将固张之,欲必歙之。怎么理解呢? 就是当习惯于接受,欲望会夺走自己独立奋斗的能力。当长久地兴旺,欲望会让自己防范灾害的意识离去。当长期处于强大的状态,欲望会让自己变得不能接受任何微小的打击。当长期坚固的扩张开放,欲望却会让自己处于闭合状态,不再稀罕那些较小的收获,从而慢慢地处于收拢趋势。
当某种习惯,某种思维惯式养成之后,就会很难改变,不能适应新情况新事物的发展变化。思想的僵化会导致制度和行为的僵化,而这种僵化的状态很难适应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处于劣势而最终走向衰落。
鱼不能脱离于池渊而存在,为了邦国的利益,器不可以示于人知。
鱼不能脱离于池渊之水而独立存在。如果一尾鱼欲望扩张,意志增强,渴望独立,想夺取更大的空间,而一旦脱离了水的存在,就立即变得不堪一击。如果想真正的获得自由,就要认可自己不能脱离于水而存在的事实,和水融为一体,没有分别,不破坏水的环境,保护水源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长久的自由和幸福。
老子所处的东周时代,各个邦国并非主权国,上面还有一个天下共主国。而天下之共主犹如大海,邦国犹如其中的一尾鱼。邦国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就要随顺于无为之治,不脱离主权国而存在。保护主权国就像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一样,如此,才能保邦国于不败之地。而事实并非如此,各邦国都希望做大做强,各个兼并,最后形成了战国七雄。雄则雄矣,但仍有贪心不足者,以欲大一统而后快。最后秦统一六国,而秦也养成了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张为歙,以夺为予的思维模式,却已经忘了七国归于一国,已经都是自己的了,应该平等地视天下苍生为己出。而其实暴政并没有消除,秦本部仍凌驾于诸邦国之上,强大的思维惯性以及施以更加肆无忌惮的暴政最终让上下分崩,内外离析。表面看来似乎强大无比的秦帝国二世而亡,此不为“柔能胜刚,弱能胜强”乎?
强与弱,大与小,柔与刚,兴与废都是相对而言。物壮则老,不道早已。若不能执守这个大道,再伟大的功业,再强大的疆域,最终都会被后来者所替代。大家若都能执守大道,不求有为,和平共处,哪里还会有“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之灾害呢?
诗曰:
国之利器不示人,鱼龙不可脱于渊。
莫逞英雄立威名,威名更比尸骨寒。
庚寅年五月十二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37:道恒无为无不为 2016-02-25
- 老子心语35:大象无形天下往 2016-02-22
- 老子心语34:以其不大成其大 2016-02-22
- 老子心语33:自知之明明不亡 2016-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