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37:道恒无为无不为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核心提示]执守于大道,只做合于大道的事情,则是无为。而不合于大道的“有为” 之事,则一概不做。到最后,大家共同遵守与大道之义,则道恒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永恒存在,永恒地发挥着作用,而我们只选择那个好的结果。
[句读]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直译]道永恒地无所作为,但又没有一件事不是它的作为。侯王若能保有、护持它,万物就会自然地归而化之。归化后若再起欲望之萌芽。我将镇住它。以事物最原始、最细微的本来面目———“朴”来镇住它。用以无名之朴,就不会再有过度的欲望。没有欲望而归于清静。以清静施行于天下,天下自然就会稳定,归于正道。
[解读]老子的话之所以世人觉得高深莫测,乃至于晦涩难懂。象“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等,与这种由此及彼,正言若反,原始反终,有无互易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关系。世人总是猜不透老子的内心世界,甚至有些人说老子所描述的,只是一个他想象出来的理想世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这些迷惑,都是由于不觉而造成的,觉了之后,也就无所谓疑惑了。老子的思想,从字面上猜测出来的意思都不是第一义的,唯有和老子一样,体悟到了“道”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和老子心意相通。
世人都执著于“有”,而道永恒地“无”。世人都喜欢“有为”,而道永恒地“无为”。世人都为有所困,而道永恒的没有障碍。为什么说道恒无为而无不为呢? 因为道本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们所说的道,是大道、正道。但有些人不喜欢听大道理,不喜欢走大道,而喜欢走捷径。这就导致了人们对道的模糊认识。我们一般所说的道是正确的没有偏差的。但是不是不遵循于道的人就不受道的约束和规范了呢? 不是的。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用文字列出下面这个图表。
所以,我们要看出来,我们日常所说的“道”,是一路正行的道。而道本无正邪善恶对错好坏。道之本体,也就是道元玄体是如如不动,绵绵若存。既不是正,也不是邪,即无对错善恶好坏之分,也无美丑高下长短音声之别,什么都是它,而它什么也不是。它就在这里,它就在那里,它就在一切处,一切处都找不到它。会者,处处都是道;不会者,与道对面不相识。但我们如果只在道的功用或德相上来讲它,就比较容易为世人所理解了。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就是指道的本体,道元玄体虽然如如不动,绵绵若存。无正邪对错善恶好坏之分,也无美丑高下长短音声之别,但当道元玄体起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德相却是千差万别的。造成这种千差万别的原因是道之本体造成的吗? 不是,是世间之万事万物自己造成的。但由于这个理太深,世间人一般很难理解到这个层次,除非悟道、证道才能明白。故而老子也是退而求其次,有时候在“道”的本体上说话,有时候在“道”的功用上说话,有时候在道的“德相”上说话,以随顺世人方便理解。由于道的本体、功用、德相,都不可脱离于“无上道义”而独立存在,那个如如不动的,绵绵若存的“道之本体”是一直都在的,永远不会失去的。故而世人若能遵循于道之德相,或道之功用,也就不会偏离大道了。
其可左右的泛兮大道,就是指大道在功用上的三个方面。一曰正,一曰邪,一曰中。正,是指“诸恶莫作,众善诸行”。邪,是指偏离大道,为非作歹。中,是指善恶不作,诸业不受。除了能真正做到中之外,其他的正与邪都是相对存在,没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界限,或于量,或于质的不同,从而造成了这个世间万事万物的不同。这就是“三生万物”的道理。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依《金刚经》中所言之“以菩萨不受福德故”,也就是当众善奉行而无有行善之念者,则合于中道。作而未作,亦如善恶不作,以不受诸业故。
那么,有人或许会问,正道自然是执守大道所要求的。那么,邪道怎么能说道的本体也没有离开呢? 这样解释是不是正确的解释呢? 是的,一定是这样的。走邪道者,道也没有离开,也与行邪道者一路同行。走正道的“道”让这些人得正果,走邪道的“道”让这些人得邪果,走恶道的“道”让这些人得恶果,走杀道的“道”让这些人得杀果。以此类推之,概莫能外也。
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这个道理。
了解了“道恒无为无不为”的道理,老子下面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天下人若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欲得善果者各自行善。而行恶者,非以其要行恶,是其不明白这个道理造成的。侯王或能教育天下百姓明白这个道里,知道自己不能脱离于道而独存,谁还会愿意受恶报呢? 到这个时候,世间人自然而然地就转化了。人的思想观念转化了,其为人处世,言行举止,行走坐卧自然就合乎道的规范,德行自然而然就有了。这种德行是由内而外的自发行为,所以,国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国家兴废,教育第一。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如果百姓转化后旧欲复发,还想有所作为,有贪婪、欲望、占有之贪念萌发,怎么办? 老子说,我将用无名之朴来镇住它。那么,什么叫“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何以就能镇住人类的诸般欲望呢?
那么,无名之朴当如何解释呢? 无名,是指没有名相,没有定义。而朴,是指事物的最小、最原始、最基本、最朴素的本来面目。我们平常评价某人说朴实,就是指此人还如婴儿般保持着赤子之心而没有被世俗所染污。故朴,于人来讲,就是指的这种状态。至于“朴”于物质的最小,最基本的状态,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表述过了,此处不再重复。
如何在“化而欲作”的情况下以无名之朴而镇之呢? 最简单,也就一句话:在任何欲望来临的时候,想一想我们的本来面目,想一想我们的归去之时。
我们世间的每一个人,赤条条空手而来,空荡荡撒手而去。百年后,尘归土,水归湿,火归暖,气归风,唯有一点或迷或觉得灵性归于寂空。六道空有,不悟即有。三界虚空,悟即不空。若能真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用”,此即跳出因果轮回,三界五行,究竟成佛,归于大道矣。
没有欲望,归以清静之本来面目,天下将自正,何劳有为耳?
诗曰:
道恒无为无不为,有因有果有轮回。
若悟本来面目在,何劳尘缘逐流水。
庚寅年五月十三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39:得其一者天下正 2016-02-25
- 老子心语38:退而次之求其礼 2016-02-25
- 老子心语36:国之利器不示人 2016-02-22
- 老子心语35:大象无形天下往 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