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38:退而次之求其礼

     2016-02-25 21:38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38:退而次之求其礼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核心提示道之德这在老子看来是一个不断退化不断地退而求其次精神境界思想追求不断退失而下行的过程等到在世间作为追求出现时已经是世道混乱不堪的地步了为忠信之薄乱之罪魁祸首故孔子入周问礼之时老子对孔子毫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老子打了一个比喻道德为根本而礼义如表象为了表象而失去根本最后连表象也一并保不住

句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为之而无以为为之而有以为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直译有德之人不自以为有德这才是真正的有德无德之人自认为没有失德这才是真正的无德最高明的德行是以无为而达之以无不为最下等的德行是以无不为而自以为无为崇尚仁者有所作为而不以其有功劳崇尚义者有所作为即以为其有功劳崇尚礼者看到后若不能与之内在的本质相应我们可以直接就抬手把它扔了所以失道后才崇尚德相失去德相后才崇尚仁爱失去仁爱后才崇尚忠义失去忠义后才崇尚礼制而礼制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而且是大乱的罪魁祸首前面我们所说的这些德礼等只是道的表面炫丽的花朵是愚昧的开始也因此大丈夫应处于厚道之根本而不要处于浅薄之表象处于道之真实之境而不要停留在浮华的表面所以我们要舍弃浮华的表象而获取道德深厚之根本

解读中国历史上有两次会面令史学家道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乃至于文人志士而推崇赞叹一是孔子入周问礼而于老子在洛阳会面一是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在洛阳的会面两位圣人两位诗坛巨挚这两次会面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此处我们单表孔子入周问礼而与老子的会面。《史记·老子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当时作为一位已经有了些许名望之人而所问的问题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却是可以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外表崇尚礼制的人如果他的外表与内在的本质不能相应的话则可以直接把这所谓的上礼直接扔掉不要了

这就是老子对尚礼者的态度

接下来老子直接对孔子提出了如下批评教育

老子说:“你所问的礼者这样的人和他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说的话还在耳边回响。”这说明真正懂得礼制的人在老子眼里已经没有了离开世间很久了虽然他们的学说还没有消失但已经没有人真正明白了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这一句话很重要而且是非常重要

这句话的重点在得其时这三个字上何谓得其时

得其时三个字重点在字而不是何谓”,“代指”。也就是说得道之时若能得道则君子驾世而行弘扬道义若还没有得道则君子就要深居简出以求悟道而后行蓬累而行者刻苦修行者之形象也如佛法中修头陀行者也就是我们所言之苦行僧就是为了悟道而放下一切不苟身命一心向道之表象也古人为了求道悟道证道而万缘放下甚至于程门立雪舍身跳崖燃指供佛断臂求法而一旦得其时”,也就是得道之时再弘法利生此为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也驾者驾驭掌控指导也悟道后可为天人师是谓圣人故入世而为世间作行为楷模为世人作度世舟架海梁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接着很谦虚地说我听说真正有宝贝有财富的人都把财宝藏起来掩饰起来不为人所知君子有盛大的德行而表面看上去却好像很愚昧无知的样子再接下来老子对孔子的教育就显得不是很客气了把你的骄气和多欲故作的姿态和神气众多远大而淫浸已久的志向都去掉扔掉不要这些东西都无益于你的身心我所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老子对孔子这一番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孔子还处于一个身上有骄气心里尚多欲举止不自然神色难如一志向很远大目标却很低的状态而这样的一个状态尚不入门没有得窥无上道义所以老子对孔子要求先把你身上这些多余的没用的骄气欲望外恭内倨过度志向先扔掉再说吧我现在能告诉你的也只有这些了

我们再回到本章原文来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孔子所问之礼者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是处于失道后有德失德后有仁失仁后有义失义后有礼而且在老子眼里是忠信之薄祸乱之首即便是加上前面所说的全部之德也都不过是道的表相而已如花之于根水之于源也而老子对这些与礼之核心不能相应的上礼者是什么态度呢? “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德仁义礼若不能与其本源之相应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根之花草但反过来说德仁义礼智信当然还很重要为什么因为道无形无象无名无相无来无去视而不可见听而不可闻搏而不可得所以还需要德仁义礼智信等世间德相来表现和实用之但这必须有一个不可改变的精神内核来做支撑那就是必须与相应若相应则是道之表象世之功用若不能相应,“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或有人问为什么法律严密而违法行为不能有所减少呢老子对这一问题是有明确的认识:“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昏乱人多技巧奇物滋生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而世间的发展规律却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待乱已生则法令生。“法令滋彰而又盗贼多有”。如果不利用教育让世人明白什么是道人人求道行道而不偏离于道这世间也就没有恢复安静的时候了反推之盗贼多是因为法制法制是因为失礼失礼是因为失义失义是因为失仁失仁是因为失德失德是因为失道故而世间一切乱之核心根源就是因为失道唯有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世间诸多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诗曰

退而次之求其礼问礼之时礼即远

德仁义礼莫离道离道愚始乱之首

庚寅年五月十四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37:道恒无为无不为  
下一篇:没有了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