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39:得其一者天下正

     2016-02-25 21:5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39:得其一者天下正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谓地无以宁,将恐废;谓神无以灵,将恐歇;谓谷无以盈,将恐竭;谓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谓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 非欤? 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核心提示]一者,于道家而言就是大道,于佛家而言就是真如,于儒家而言就是天命,于《易经》而言就是太极,于唯识而言就是阿赖耶识,于世间之众生而言就是自性。一,分而为二,合二为一。一分而为三,合三为一。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对于老子而言,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万象,而终归于一,一即道,概莫能外。

[句读]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如何得一者? 天,以清得一;地,以宁得一;神,以灵得一;谷,以盈得一;侯,以为天下正得一。欲之得一者:清以一,得天;宁以一,得地;灵以一,得神;盈以一,得谷;正天下以为一,得侯。

[直译]从昔以来凡是得一的:天得一则可以达之清明;地得一则可以达之安宁;神得一则可以达之灵性;谷得一则可以达之丰盈;侯得一则可以达之天下正。这些都是“ 一” 起到的作用。若天不能达以清明,恐怕将要裂变;若地不能达以安宁,恐怕将要废黜;若神不能达以灵性,恐怕将要歇息;若谷不能达以丰盈,恐怕将要枯竭;若万物不能以此生长,恐怕将要灭绝;若侯王不能达以正轨,恐怕将要跌倒。故高贵必然以贱为根本,高处以低下为基础。是以侯王都自称孤、寡人、不谷。是其以贱为本吗? 不是这样吗? 故致以过多的车舆就如同没有车舆了。所以不求追求华贵的美玉,也不必追求那坚硬的石头。

[解读] 这一章的解读,重点只有一个字,就是“一”,把这个“一”弄明白了,其他的自然都解开了。读了上面的解说,我们似乎都明白了许多,也似乎知道在老子眼里,“一”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但这个“一”是什么,却搞不明白。“一”是个数目字? 还是一切? 还是第一步? 还是一开始? 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不明白。不把“一”搞明白,天地谷神诸侯万物也就都不明白了。

“一”就是道,有些人不同意这一观点,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道生出来的,怎么能说“一”就是道呢? 这是不懂道之故。道者,无形无象,无来无去,无声无色,无我无他,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抓不住。画不得,名不得,就连“道”这个名相的本身也是无名而强为之名。一,也是这样,无名而强为之名,无象而强为之象。“一”在这里表示“道”,不是一个文字,一个数字,而是一个象:一。也就是说这个一是一幅图画,这一幅图画的内容就是划了一横道:一。是老子借此“一”横道来表示“道”也者。

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有道理呢? 我们接着向下看。

什么是道? 怎么传播道? 怎么认识道? 怎么修行道? 怎么得证道? 中华先民,古圣先贤想了很多办法,立了很多名相,画了很多图画,设了很多机巧,其实目的只有一个:了解道、认识道、修持道、把握道、利用道而造福万民。使民益之,使民不倦。最后同归于大道,圆融一体,超然物外。

儒释道是如此,玄经理是如此,河图洛书八卦太极是如此,易经也是如此。核心只有一个,而其表象及学问研究的深浅各有差别,故表现出了诸般多样性,而抛开浮华的表象之后则是:百川归流,咸归法流性海,天下一统,尽数道源玄体。万教如一,解读宇宙人生,元始返终,周度天下苍生。

说了这么许多,“一”何以能表示“道”呢。

盖因“道”无形无象,本是空相。故古人为了让人脑海里有一个对“道”的核心认识,于是就画了一个圈“○”来表示“太极”,圈是圆的,代表圆满无缺。圈内圈外都是空,而画一个圈,并不是让人们记住这个圈,画地为牢。而是通过这个“○”的线条与形象,反衬出四周内外的“空”。我与一位著名牡丹画家交流,请其在一张大红纸上画一幅红牡丹画,表示喜上加喜。这位牡丹国手摇头说画不了,以其本来有色故。天下再伟大的画家也画不了,以其底色污染故。所以,古人画一个“○”表示无极而太极,一是以圆代表圆满无缺无漏无极,二是以这样的“有”反衬出圈内圈外的“无”。故老子说:“无之以为利,有之以为用。”只有在白纸上才能画出五颜六色的牡丹画,以其底色清静故。只有画一个“○”的善巧方便,才能反衬出无极本来无象故。

“一”这幅图案也是这样,因“道”本无本空故,画一个“一”以反衬出“道”之空相。

古人用来表示无极而太极的这个“○”,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之“一”,“横看成岭侧成峰”,正看是“○”侧成“一”。但“一”不仅是图画,还是文字,而文字之“一”,更是包罗万象,世间万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来圆满无缺无漏无极无憾,当我们把所执著于“有”的这个“一”拿掉,就还归于“道”无形无象,本来空相的本来面目。随心而作,俱是法相。

道理本来很简单,是人心太繁杂了。问题本来很简单,是人心将其复杂化了。世事本来很简单,是人心将其变得繁杂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将“一”置换成“道”则这段文字就成了:“昔之得道者:天得道,以清;地得道,以宁;神得道,以灵;谷得道,以盈;侯得道,以为天下正。”

“一”在这里作为道的代表,还囊括了“道”的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曰本体,一曰功能,一曰德相。三者合而为一。即是“一” 之于“道”的整体表相和统一含义而没有偏废和缺漏。

当明白了“一”的含义后,那么下来就是如何修一,得一,答案老子在同一道论述里已经一并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看不出老子文字的玄妙之处。

道之功用,使用者———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之德相,修行者———如何得一者? 天,以清得一;地,以宁得一;神,以灵得一;谷,以盈得一;侯,以为天下正得一。

道之本体,得道者———欲之得一者:清以一,得天;宁以一,得地;灵以一,得神;盈以一,得谷;正天下以为一,得侯。

不以知一、守一、得一的反面或者说后果是什么呢?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谓地无以宁,将恐废;谓神无以灵,将恐歇;谓谷无以盈,将恐竭;谓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谓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如果你还不明白,老子又退而求其次地以世间人之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讲:“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 非欤? 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贵所谓贵者,是相对于贱而言的,没有贱就没有贵。

高所谓高者,是相对于下而言的,没有下就没有高。

王所谓王者,是相对于民而言的,没有民就没有侯。

玉所谓玉者,是相对于石而言的,没有石就没有玉。

所以,不必求美玉,也不要贱看石头,没有石就没有玉;没有民就没有王,没有下就没有高,没有贱就没有贵。世人不可偏废啊! 一旦有了分别心,有了高下贵贱王民玉石之分别者,就会失了“道”,失了“一”,而“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贵失于贱,则贱亦乐失贵。高失于下,而下亦乐失上。王失于民,则民亦乐失王。玉失于石,而石亦乐失玉。推而广之,如是而已。

诗曰:

一即是道道即一,一分为三三归一。

有二即是有分别,分别之时即失一。

庚寅年五月十四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38:退而次之求其礼  
下一篇:老子心语40:无中生有生万物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