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43:无有生灭入无间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核心提示]以前说水滴石穿,总以为是只要坚持,坚硬的石头也会被水滴所穿透。后来发现,水自然会在坚硬的石头里穿行而没有障碍。当我有一次亲眼目睹了水在石头里流淌不息的情形时,我方才重新认识了水滴石穿的含义。世间至柔的东西:水,只是一个表象,而水显然并非最小的物质单位。那么,当你亲眼见了水在石头里流淌的现象后,再体会更细微的穿越时,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直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能够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里自由驰骋。没有形状的东西,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我是因此而知道无为的好处。不言的教育,无为的益处,普天之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个。
[解读]正因为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样,所以天下能够修道成功者更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不是理论有问题,而是世人私心太重,总是放不下。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落到实处,不能使人受用,又有什么作用呢? 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所以老子说:“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
佛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说:“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道说:“名可名,非恒名。”道说:“此两者(有、无)同出而异名。”道说:“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道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说:“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关于道的论述与佛的论述之融合,生灭,有无,即时,无间,何其一致哉。远离文字相,远离诸法相。为求无上道,远离彼此论。莫著一切相,三世诸佛至。
本章节之重点在于“无有入无间”。前期读之略有所悟。乃感觉佛道同源,本体归一。伏羲唯画,释迦无法,老子不言,周公普《易》。详略有别,繁简成差。然凝练与繁陈之间,尽显大道之源,如来宝藏之妙义,铺展诸佛菩萨、古圣先贤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愍世情怀。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而老子亦说:“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皦。”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而老子亦说:“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皦。”
天下之至柔:天下者,宇宙万物,世间万象。山河大地,天地自然。有形无形,有色无色。有相无相,有想无想。有无之表,空色之论,咸在其中也。在佛可谓三千大千世界,三界之外,芥子之内。在道可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极而太极。易无体而神无方。而言其最柔者。至者,最也。柔者,软也,韧也。
驰骋天下之至坚:驰骋者,疾驰,飞奔,竞遂,放视也。其历观者:《文选·嵇康·养生论》:“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 吕延济注:“驰骋,犹历观也。”其放视者,唐司空图《议华夷》:“而近朝有心于经制者, 杜司徒之治道, 李安邑之地志, 元中书之安边,不谓不驰骋于古今成败之际也。”坚者,坚固,坚硬,坚强,不动摇也。
无有入无间:无者,不有。空、灭、涅槃、清净、无生、无为等。有者,不无。色、生、烦恼、有染、有生、有为等。入者,进入,出入,处所,解会,契合也。其处所者,即根境相涉入而生识称为入;如十二入,新译作十二处。其解会者,解知事物之意。《无量寿经》卷上:“入众言音,开化一切。”其契合者,契证真理。《大乘义章》卷一:“证会名之为入。”无间者,相续不断,没有间隔也。《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载:“无间即阿鼻地狱,以五逆罪感,故称之。”即无间之义有五:1. 趣果无间———命终之后,直接坠此狱中,无有间隔。2. 受苦无间———一坠此狱,直至罪毕出狱,其间所受之苦无有间断。3. 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4. 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5. 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而无间隙。合译:无,有出入、契合无间之处。
吾是以知:吾者,我也,自也。是者,即此,如是,道,如来。以者,以此,所以。知者,知道,明了,知晓,明白。合译:我以道而得知。
无为之有益:无为者,即如上之无者,不有、空、灭、涅槃、清净、无生、无为等。有益者,利益,增进,好处。合译:无为的好处和利益。
不言之教:即不以语言的教育,即身教,即无法可说,即“佛陀自无言,迦叶‘说法竟’”。
无为之益:同上。
天下希及之:普天之下,能够做到的少之又少。
总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在天下最坚固的东西之间驰骋。无与有刹那生灭,出入无间,契合无间之处。我以道而得知,无为的好处和利益。无言身教,无为之益,普天之下,很少有人能够达到。
远离诸相,我们看到了什么?
世间一切万事万物,其本质皆在刹那生灭,即有即无的状态下迁流不停,轮转不息。
故孔子在《论语》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期夫,不舍昼夜。”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孔子的表述是时间对象,指迁流不息,相续不断。老子的表述是大道属性,即有即无,无间流转。佛陀表述的是心性对象,应无所住,无处生心。但本质上指的都是要在这种生灭无住,无住生灭,即生即灭,即时生灭,即有即无,即无即有,迁流不息,没有间断的状态下来认识清静本心,万物真相,大道本源。
认识了时间的本质属性,我们就认识了人生的形成过程。认识了大道的属性,我们就认识了万物的形成过程。认识了自性的属性,我们就认识了万相的形成过程。而作为觉悟者而言,这些都是分别心,本质也是没有区别的。时间概念、大道概念、自心概念,都以同一种表相,同一种属性,同一种生灭、无有、空色、菩提疑惑,涅槃烦恼等这些一体两面,同体生灭之无间相续中所谓的永恒存在着。
认识了时间的本质属性,我们就认识了人生的形成过程。认识了大道的属性,我们就认识了万物的形成过程。认识了自性的属性,我们就认识了万相的形成过程。而作为觉悟者而言,这些都是分别心,本质也是没有区别的。时间概念、大道概念、自心概念,都以同一种表相,同一种属性,同一种生灭、无有、空色、菩提疑惑,涅槃烦恼等这些一体两面,同体生灭之无间相续中所谓的永恒存在着。
《易经》之“易”有简易、变易、普易、不易之四易之象。简而言之,即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即曰变易。而这种变易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即曰普易。而万事万物之普易,归根到底只是存在形态的简单变化,即曰简易。而其本质属性是不变的,即曰不易。这就是“易”之一字之全部含义。故称之为《周易》,也即“周”之一字,已将简易、变易、普易、不易之四义涵盖,同时也兼含周代之义。故“周”之一字兼含五义。表周遍、圆满、无余、究竟之义。
归根到底,到底归根。我们要抓住那个不变的大道,不变的佛性,不变的属性,不变的自性。如阴阳太极的鱼眼儿一般,以中空之管窥,反观内视,回归自心。究竟圆满,无余极乐。合心于道,合心于真如,合阴阳于太极,合分别于一统,合清净平等于如来宝藏,合心于清静以为天下正,合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诗曰:
无有生灭入无间,无坚不摧神自安。
待到彻证无为法,明心见性自知然。
庚寅年五月十七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44:知止不殆自长久 2016-03-05
- 老子心语42:道生一二三万物 2016-03-01
- 老子心语41:道隐无名善始终 2016-03-02
- 老子心语40:无中生有生万物 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