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50:悟至无死即无生

     2016-03-09 21:13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50:悟至无死即无生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 以其无死地焉。

[核心提示]此前,老子在《道德经》中也不乏谈论生或死之论述,但直接就人的生死问题放在一起谈论,这里还是第一次。直面生死,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当中都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那么,生死的真相是什么? 世间真得有出入于生死之间而不受生死束缚之人吗? 善摄生者,真得可以达到没有死地的境地吗? 这无疑是十分令人神往的一件大事。那么,就让我们来看老子所言之生死真相。

[直译] 人生,从出生之始即开始进入死亡。长寿的人十有其三,属于短命的十有其三,而民众的寿命,因为生活而变动,在变动中导致中途死亡的也是十有其三。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以生命而换取生活质量的过度所造成的。听说善于引持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打起仗来不会被甲兵所伤害;犀牛无处投刺它的锐角,老虎无处痛下他的爪子,武器无处容纳它的兵刃。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境地。

[解读]此章节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神秘的“以其无死地焉”,而是“善摄生者”,以其“善摄生”故而“无死地”,即是“无死地”,必然“善摄生”,所以我们要想出生入死而无死地,就要努力修行“善摄生”之法门,“善摄生”是因,“无死地”是果,前因后果,不可虚妄颠倒也。

要了解“善摄生”之方法,我们就不可凭空想象。因为关于“善摄生”,老子在前面已经介绍了很多了。老子把《道德经》写到这里,不是无故地要与世人谈论生死问题,而是对于《道德经》的真正的修行者而言,到这里,应该已经具备了悟至无生即无死的精神境界,或者说已经弄明白何谓生死的根由了。《道德经》是一个自上而下,自深而浅,自核而表,自内而外的论述过程,是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天地人三才之道或综而论之,或分而述之,或纯理论,或理论实例相结合,或由理论而实践,或由实际而抽象。故而要想知“善摄生者”是何等面目,我们要这里还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善为道者”。“善摄生者”即是“善为道者”。“善为道者”即是“善摄生者”。“善摄生者”是道之所用。“善为道者”是道之所修,执守道之体,前有修,后有用,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道之体:就是灵元、玄体、先天一气;就是谷神、玄牝、天地之根;就是道元、帝先、玄牝之门;就是真如、佛性、众妙之门;就是如来、得一、法流性海;就是真常、法身、菩提妙果。诸多名相,说之不尽。故我们切莫执著名相,妄尽还源,破相归真,方是佛道正法所在。

道之相:“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去敝新成。”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道之修:“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如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摘录到这里,深感《道德经》中无一字不是修行之法。或于理修、或于事修、或于心修、或于法修、或于行修、或于相修、或于用修、或于修成而随意用之。简而言之,就是圣人之所言者,皆须我等持整体观念,大制无割,综合修之。应深信无疑,体而解之,勤而行之,证而用之。则大道圆满,修成正果。

道之用:若至此处,则生死只是余事耳,复何言善摄生者,有无死地耶?

“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之厚也。”

所以说,世间有生即有死,那么,世间之以生而动,动而入死地者,甚为可惜,以求索身外之物而以生命换取生活之厚者,岂非得小失大,得不偿失乎?

诗曰:

若要无死取无生,无生无死道恒存。

与道同在天地寿,何劳生死得失间。

庚寅年五月二十三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48:为道日损至无为  
下一篇:老子心语51:尊道贵德恒自然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