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51:尊道贵德恒自然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核心提示]“之” 在本章用之甚多,而“ 之” 却无非有实指之事物,“之”是代称,亦是代入之法。任何问题,任何事物,都可以代入“之”。这也是老子之道伟大而玄妙之处。世出世间之任何问题,都可以代入,没有分别、没有限制、没有条件、没有主观,所以道才可以做到恒无为而无不为。放之四海而皆准,遍覆天下而不改,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正确性的,才能称之为无上真理。老子之道、《易经》之道与诸佛之道是无上真理。
[直译]道生成万物,而德畜养万物,万物形成了各种物质形状,而功用使万物得以成就。所以万物,都尊崇于道而以德为贵。道之所以可以为尊,德之所以可以为贵,不是因为有谁来强制执行,而是恒久地顺应自然。故道生育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培养哺育,教导修正,成熟结果,养护覆灭。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成就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而不自命主宰。这就是道元玄体的德性。
[解读]由于道无名无姓、无形无象、无来无去、无处在而又无处不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之不得。故要想认识道之玄体,还需要从表象上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最后抓住核心,再反过来应用于万事万物。那么,德,就是我们认识道的最佳选择。如果说道就是如来的话,那么德就是德相,而我们通过德而悟道的过程就是智慧。世尊在菩提树下禅坐七七四十九天而悟道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一句话中,如来就是道之体,德相就是道之行,智慧就是用来悟道的思维过程及悟道后所得的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无上道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即道之诸般功用。
道之本体、德相、功用不可分离,离开道之体的德相是邪道、无德,离开道之体的功用是邪法、歧途。离开德的道不为人所识而不辨其用,离开用的道只是理论而无实用。故真正的善为道者,即大善知识、为天人师表者,必然是道之体相用三位一体,大制无割,浑然无别,与道相融、相合、相契、相成。
道是先天玄体,亘古无有改移,无论世相如何变化,道永恒地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若接受佛陀,老子之教育我们离世界、人生的真相近一些,再近一些,乃至于最终彻底明白而悟道,证果。若接受其他的教育,则各自向各自所接受的教育层次靠拢,接受教育并最终享用教育之成果。正如“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道无善恶分别心,道平等地善待一切众生的自我选择,并达成其所欲得之各类之果。
所以,接受何等教育,实践何等人生,解悟何等真理,得享何等果实,归根到底,还要自己选择,别人无可替代。为何说佛不能度众生? 弘忍祖师在《最上乘论》中把这一问题阐述的非常明白,我们摘录于下,作一了解:
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 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别相劝,决解此语,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 奈何奈何! 努力努力! 但能著破衣食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力气,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若了解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道生育万物,而需要靠德来畜养,控制它,物质赋予了它形态,而形而下之功用成就了它的存在价值。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所以万物,都尊崇于道而以德为贵。道之所以可以为尊,德之所以可以为贵,不是因为有谁来强制执行,而是恒久地顺应自然。
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得,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德相来认识道的存在。孔德之容,唯道是众。故德者,即合于道之一切事物,于人之一切言行举止,行走坐卧,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若合于道者,即为道德。若不合于道者,即为无德。若表面上合于道而实则不合于道者,即是伪君子。若内外俱不能与道相合者,则是真小人。若不修佛道而内外暗合于道者,则是真君子,若修于佛道而内外俱与道相契符者,则为出世丈夫,真圣人也。
恒自然者。此自然,非我们日常言说之自然环境,而是顺应自性本然之人之初,性本善者,即本来自在之佛性、真如、道元、玄体、道之体、道之灵元、自性佛也。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若是对外,“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这一句即是道之功用,是人对待身外之一切诸事诸物之态度。世尊在《金刚经》中对此亦多有所解:
生而弗有: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为而弗恃: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为而弗恃: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长而弗宰: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长而弗宰: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若是对内,“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这一句即是道之体相,是自我及众生先天具有,无有差别之自性本体,世尊在《金刚经》中对此亦多有所解:
生而弗有:“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生而弗有:“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 莫作是念。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 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为而弗恃:“是故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长而弗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长而弗宰:须菩提言:“世尊!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同一个道理,老子讲得太过凝练,言简意赅,言约义丰;而世尊讲得十分清楚,执一铺陈,以求众悟。
综上所述,老子说:是谓玄德。世尊说:是名法相。
诗曰:
尊道贵德恒自然,道性清净本天然。
若然识得佛性在,自度自性到彼岸。
庚寅年五月二十三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25:道法自然自法道 2016-01-28
- 老子心语17:功成事遂我自然 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