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52:复归其明破无明

     2016-03-11 22:2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52:复归其明破无明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核心提示]明与无明对。明即无无明,无无明即明。老子和世尊,一个善用肯定句,一个善用否定句。一个说明,一个说无无明,达到明就是破了无明,破了无明就是复归其明。运用智慧之光,破尽无明,复归其明,佛道两家之理论何其一致哉? 老子说“复归其明”,也表明了明本来就在,而我们破尽无明之后所得到的“ 明”,并不是从外面得到的,不过是恢复了我们与生具有的“明”罢了。

[直译]天下万物都有元始,这就是生育天下万物的母体,既然已经得到了母体,就能认识母体所生育的万物;既然已经认识了万物,复又守住了万物的母体,就会终身没有危险。堵塞事物的出口,关闭欲望的阀门,终身不轻易使用它。打开事物的出口,接济事物的进行,则终身得不到救护。能见到细微之处的叫做明,能守护柔弱的叫做强。能运用智慧的光,再一次回归到我们自性明的状态。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叫做因袭不变的常道。

[解读]老子在《道德经》首篇中即阐述了这一问题。“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老子说:“无中生有。”有既然是万物之母,那么“有”这个万物之母也是从“无”这个万物之始中生化出来的。所以,自然万物生成的顺序就是:无———有———有名———万物。

上一章中老子阐述了什么是玄德。玄德不是一个词汇,而是两个概念。玄即玄体,即是道元,灵元,道体,也就是“无”。德即德相,即是道行,德性,上德,也就是“有”。道德是一体两面,有无也是一体两面,名相不同,都是圣人为了把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道之母体让大家弄明白。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无”是道之本体,无始无终,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无”没有所谓的开始与结束的分别。所以,天下是从“有”开始的,故“有”可以为天下母。有有即有灭,有始就有终,有生就有死,有来就有去,有垢就有净。这世界就从“有”开始形成了。既然已经知道天地之母是从何而来,并知道了“有”的本来面目就是“无”,那么也就知道了从“有”所生的“有名”,继而知道从“有名”所生的“万物”。故世间所有的名相,所有的万物,归根结底,都是从“天下有识”而“天下有始”的。所以,其母(有)也罢,其子(有名)也罢,万物也罢,它们的本来面目的总根是———无。无者,空也。有者,色也。有不异无,无不异有。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与《心经》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殊无二异也。

“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回过头来执守其母,即是守着空无,悟得无我、无心、无性、无法,即是我空、心空、性空、法空。则没身不殆:即使这个肉体没有了,也不会有危险或终结。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兑者,口也。《说卦传》曰:兑以说之(第四章)。说言乎兑(第五章)。兑,说也(第七章)。兑为口(第九章)。虽说兑还有少女、正秋、泽、妾、羊等表义,但其本义则为口,及口之功用:言说。结合老子的一贯观点:“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故此口者,应引申为口,眼,鼻,耳,心,行等五蕴所出入之处所也。

此仅是兑之一义也。兑,除此外复有两义,常为世人所不熟知也。兑者:八口儿。即是老子所说之谷神也。谷者,八入口。兑者,八口儿。兑有交互之义,而八口为交互之通道者。故谷神与兑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是人体可与外界发生交互功能的八个出入口。哪八个出入口? 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此八者也。

其三,兑者,为生门也。此义常为世人所忽略。兑在先天八卦中为右肋之方位,而右肋是世尊和老子示现降临人间的生门所在。相传世尊和老子均是由左肋入胎而从右肋出世。圣人的这一示现,则是告诉我们左肋为法身或能量之入口,而右肋为法身或能量之出口。故世尊在最后示现入般涅槃即为右侧卧,亦谓吉祥卧,即是告诉我们一边要堵作法身或能量的出口,一边要接受法身或能量之进入,玄牝之门,而贵食母。恒养圣胎,以待大成。

结合此三义,我们来认识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才能比较完整,圆满地明白老子的真实含义。也就是说我们要堵住一切外界有形无形的干扰,关闭一切欲望的阀门,并终身不令其勤劳造作,防止消耗能量。反过来说,如果打开内心与外界交互的通道,打开各种欲望的闸门,为了欲望的满足而救济其事者,则这个人终身都没有救赎的可能了。这种人,就成了老子在前面所说的:“人之生,动至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也。”这就是“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的实例。也是人们由生门而入于死地的原因所在。而“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者,也就是老子在前面所说的“善摄生者”。故老虎无所用其爪,犀牛不能用其角,甲兵不能伤其身,以其无死地焉。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见小曰明,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眼睛可以看到极小的东西叫眼明,所谓耳聪目明。但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目明,而真正的目明却不止于此。世间最小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现在知道有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乃至于夸克,轻子等诸般名相,其本质都是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来认识的物质本相。这是科学的名相。佛法里的微尘也是名相,佛法里面所讲的极微之微,就是指物质的最小状态。从较粗的牛毛说起,牛毛最顶端有一粒尘土,它不会掉下来,下来依次七分之是羊毛尘,再七分之是兔毛尘,再七分之是水尘。也就是说,一粒水尘在水里面,水里面有空隙,它在水里面游动没有障碍。水尘七分之是金尘,金尘七分之就是微尘。这种微尘谁能看得见,阿罗汉能看得见,但微尘还不是最小的,微尘再七分之是色聚极微,这菩萨能看得见。色聚极微再七分之是极微之微,到这里就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没有了,也叫邻虚尘。也就是说它和虚空做邻居,再分下去就是空了。极微之微八地菩萨可以看到,不需要用任何仪器。但这需要亲证,亲证之后,用清静心就可以看到,所以,这里讲的一微尘,就是极微之微,不可再分之一尘。能见到这样的小,才算是明。而这个明,与后面的复归其明还不一样。我们接着向下看。

守柔曰强。我们都知道柔能克刚,柔不是胆怯,不是害怕,不是退缩,柔是一种人生态度,只是通过柔韧乃至柔顺的方式来执守本体,以换取成功和胜利。这很难得,也很不容易做到。柔在六度万行中就属于忍辱。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士的一番对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寒山问曰:“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须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忍世人不能忍之忍,受世人不能受之辱。这才是老子所说的守柔。强烈地克制自己的一切冲动感觉,战胜自己的一切欲望,这就叫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如果前面所说的见小曰明,无论“小”到什么程度,明所展示的也只是视力强弱的话,那么这里的“明”与前面的“明”就不是一个概念了。用其光,什么其光? 用智慧之光,大道之光。复归其明,复归什么明? 恢复到自己本来就有的佛性之明,那个自性清净圆明体,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用大道智慧之光,恢复我们本来就有的那个佛性光明,那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这才是真正的明。悟至此地,无明破尽,再无余惑,是曰无余涅槃,也叫大彻大悟。

“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而真正弄明白老子之无上道义,必然是在自我控制能力达到极强,万缘放下,心无所碍,于理于事合二为一,唯持一念与道相合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这个“明”。至此,自己当然就不会再让灾殃上身,时刻保持身心清净无染,内外俱明,这就叫做袭常。

因袭常道,无所偏离。即是得道,与道同行也。

诗曰:

大地众生本有明,一惹尘缘坠无明。

复归其明无无明,清净无染偕道行。

庚寅年五月二十四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51:尊道贵德恒自然  
下一篇:老子心语53:介然有知行大道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