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56:天下玄同不可得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核心提示]这一章节是老子接着上一章的境界而继续深入论述的。真正得道的人不说,故佛说:“ 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言者不知,但有人所谓能表述出来的,都不是第一义谛,而是所谓的宗解知徒。故老子在这里一句话,两个方面就都表述清楚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玄同就是佛性大同,自性平等。但它却不可得,得亦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句读]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直译]真正得道的人不说,说者都是没有真正弄明白的。堵塞人体各种有形无形的欲望出入之口,关闭人生各种有形无形的精气开阖之门,打磨与道不相应的锐气,解除与道不相应的纷争;和合于道的无量之光,混同于道的细微之尘;这就叫做玄体大同,道元如一。所以,既不可以因为得道而亲近它,也不可以因为得道而疏远它。既不可因为得道而获利,也不可以因为得道而灾害;既不可以因为得道而尊贵,也不可以因为得道而卑贱。所以才为天下所珍贵。
[解读]真正悟道乃至于得道的人却不说。为什么不说? 是因为无法可说。但有所说皆不是第一义谛,无论用任何语言、文字、图画、形象所能描述的形象都是第二义乃至于第三义的。故知者弗言。
真如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本来具有,从未失去。无所谓生,无所谓灭。无所谓垢,无所谓净。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知道故不用。圣人用它来干什么?
第一步:塞其兑,闭其门。
塞其兑,闭其门是先构筑防御措施。此防御措施不只是对外,也对内。内外俱勤加防护,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佛说阿弥陀经》中描述西方极乐世界时说:“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 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在这里有三个七重,一个四宝。
我们先看第一个七重:栏楯者。栏杆也,横者为栏,竖者为楯,横竖交叉,则构成了七道防护线。防护什么? 防为对外,护为对内。防备侵略,保护国土也,防备野兽,保护家园也,防备恶行,保护心田也,防备妄想,保护自性也。何谓七道:眼耳鼻舌身意及第七识末那识也。此为修行第一阶段。
我们再看第二个七重:罗网者。过滤也。大孔为网,过滤粗石,细孔为罗,去伪存精。去十恶,留十善,是大网之过滤之用。去烦恼,留菩提。去妄想,留正念。七道表义同上。此为修行第二阶段。
我们再看第三个七重:行树者。禅思也。行者为动,树者为静。动中常静,静中有动。行走坐卧,不离清净。参禅打坐,善思佛性。在哪里修,在哪里行? 七重之表义:眼耳鼻舌身意及第七识末那识也。此为修行第三阶段。
回过头来单独看七重之表义:则为防护,过滤,禅思之重也。从佛教及生理现象来看,人类七天有一个小变化,七小有一个中变化,七中有一个大变化。而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则分别为修行之次第。此七重,亦是《阿弥陀经》中关于修行时间和方法的简明之概念。即经中语:“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何谓四宝? 四宝者,常乐我净也。信解行证也。破除四相,树立四见,我心性法四空也。此四者皆谓四宝,非有专指也。
简而言之,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七重之内设置种种由粗疏到精细的防护措施,先栏楯,后罗网,再行树。四宝围绕,层层护守,层层过滤,层层沉淀,最终达到真正的清净无染。而老子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是这样的:“孰能晦以理之徐明?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圣人“塞其兑,闭其门”,表面上看着似乎是自我封闭,自甘隐退,实则善为道者是在做这个修行功课的。
第二步:挫其锐,解其纷。
打磨与道不相应的锐气,与道相应之锐气则为精进之力。解除与道不相应的纷争;与道相应之纷争则为参悟。参至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桶底脱落,一时空境现前,顿知本义,则为悟道也。
《佛说阿弥陀经》中则是以七宝池,八功德水来表述这一过程的:“又舍利弗!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
佛之七宝,略有所异,世间七宝只为表义。佛之七宝,各有所喻,大同小异,但皆是自心中物,若得信心、善心、坚心、精进心、勇猛心、大慈心、大悲心、平等心、清净心等诸善心,即是佛之喜乐的七宝庄严。即是七宝池之真实之义矣。
八功德水,即是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此水无形、无相、无物,非自然水,而为心中甘泉,如七宝所喻,表义也。
若世人能得此七宝,饮此八功德水。老子所说之“挫其锐,解其纷”那自然是水到渠成,无所障碍了。
第三步:和其光,同其尘。
和合于道的无量寿命,无量之光,混同于道的细微之尘,一尘顿现。至此,实则已是与道同在了。对于修行者而言,此时已是心中了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和其光,是其光本同。同其尘,是尘本无垢。无垢无净,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故老子说:是谓玄同。
玄体即是佛性,即是如来法身,即是自性本体,即是真实如一,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本来就是一回事。故谓之玄同也。
玄同倒是玄同了,但这个天下人人具有而俱不可得的道元玄体,真如佛性,为什么又如此不可得呢? 为什么老子又说:“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世尊则换了另一种语言相,文字相来表述:须菩提! 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诸如: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诸如:“复次,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如: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诸如:“所以者何? 须菩提!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 如是! 须菩提!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诸如:“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诸如: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如:“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诸如:“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诸如:“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世尊如上之种种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得与不得,有得与无得,有所得与无所得。有法得之与无法得之,得之有与得之无,得之有法与得之无法等,进行了反复的论述。
“得亦无所得。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也就是说:无论你信与不信,解与不解,悟与不悟,证与不证,得与不得,都不影响它和天下每一位众生的亲疏利害贵贱关系。它就在这里,它就在那里,它就在一切处,一切处都无法以肉身而得窥其真实面目。
故到最后,世尊与老子都异口同声地说:“知者弗言/ 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
世尊说:“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诗曰:
天下玄同不可得,世界合一不可说。
若欲窥得无上道,亲证亲为替不得。
庚寅年五月二十八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58:福祸相依两面衣 2016-03-18
- 老子心语57:我无欲而民自朴 2016-03-18
- 老子心语55:含德之厚若赤子 2016-03-16
- 老子心语54:吾奚以此观天下 201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