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59:根深蒂固长生天

     2016-03-20 21:54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59:根深蒂固长生天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核心提示]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何谓有国,何谓有国之母?这是个大问题,若治人事天者为统治者,其本有国,何必复言可以有国? 若是非统治者,修道出世行无为法何必更求有国? 故此国者,非世间之国也。若有国者,自有国之母,若无国者,何言国之母? 故此国之母者,亦非世间之国之本也。积德修道,必不求于世间诸受,长生久视,必不求于国之有无,故亦国非国,非国亦国。世出世间,但随其解而用之,当无碍也。

[直译]修治身心而欲成事于天者,莫过于知道收敛。也只有收敛,才能提前归顺道流。归顺道流是为了重于积累德行,重于积累德行,则没有不能克服的障碍。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则不能知道他的极限。不知道他的极限,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根本,则可以长久。深深地扎根于国土,牢固地把握道之真蒂,这就是长生久视的道理。

[解读]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使用了这种顶真连珠的论述方式,对于惜字如金的老子而言,这是极少见的字句重复之法。此论述方法足见此章各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的连续性。自啬到早服,早服到积德,积德到无不克,无不克到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到可以有国,可以有国再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由老子此番论述方式,足见这七步走是非常重要且不可逾越而行的。老子为什么这样表述? 这七步走有何重要性? 这七步走为何如此顶真连珠而不可逾行呢? 我们拭以管窥如下:

《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天下人读的,不是给治人者,或治于人者,也不是写给某个受命于天的帝王君主读的。故而从开篇至结尾,《道德经》并无一个专指或特指之受教对象。有缘读到者即是老子所言之对象。故治人者,自治之人者。事天者,自事于天者。每一个读者读到治人事天,则都是治人事天的主体,而非他处还有一个治人事天的存在。直接言明,治人事天者,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位众生。

莫若啬,啬之义颇丰。我们此处只取其本义。啬:古同“穑”,指收割庄稼。甲骨文字形,像粮食收入谷仓形。小篆从来回,“来”是小麦,“回”( lǐng)是仓库。本义:收获谷物。《礼记·郊特牲礼》疏:“种曰稼,敛曰啬。”我们此处取收获之义。而于人者,则取收敛,收回,回收、啬惜之义。

收回什么? 啬惜什么? 是指一切收回,一切收敛。我们拭从谷神来分析,谷神者,八入口也。塞其兑,闭其门,也是指闭塞其八口儿。八入口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也。此八出入口已经涵盖了一个人所有与外界沟通,形成回路的通道,门径。啬即指把此八口八门闭塞,心往内收,力向内使,莫使外放,则为啬之收回、收敛也。

只有先做到啬这第一步,才能达到第二步:是以早服。早者,提前、靠前,在前者。服者,服从、顺从、遵从、实行、养成习惯等义,都与老子之服之义同。合早服者,我们可解为提前养成修行的习惯。早服之义与佛法中的入预流果之义同,即得须陀洹果也。须陀洹果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就是指修行者与佛道之法相应,随顺法流而于佛道之法不退失道心之境。即是早服之义也。

达到了早服的效果之后,才能进行第三步:重积德。重积德是修行者为自己的修行进程积蓄进步的资粮。修福修慧,去贪嗔痴,修戒定慧。积德行善,扶危助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更有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度者,这都属于重积德的范畴。积德之行重要的是要不住一切而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菩萨不住于相而行于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此即是老子所言之重积德之义也。

修行资粮聚积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则临近于第四步:无不克。克者,攻克、破除、打破等义。行者或智慧之光照见,或于善知识助力,或破一分无明,证一分菩提,或一念与佛相应,佛性顿见。是谓明心见性,则达到了老子所言之“无不克”之境地。无不克者,世间之一切思维障碍,一切烦恼,一切无明,一切疑惑悉皆破除,是为无不克也。无不克是修行者在修行的途中,对于阻碍修行的一切障碍均攻无不克。无明破尽是谓明。无常破尽见真常。烦恼破尽见真乐,疑惑破尽入涅槃。这才是老子无不克的本义。

当真正做到了无不克的境地后,则进入第五步:莫知其极。极者,极限、边界、尽头、法则也。这些对于达到了无不克而言的修行者来说都已经没有了。已经达至无余涅槃之境界。此时之行者心无边际,性无尽头,法无边界,亦无法则。随其应化而以相应之善巧方便度化之。对于此时之修行者,世人已经不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了。因为其本身也已经没有极限,没有法则了。法无定法,一切皆法。随类应化,过后还空。空亦不空,无二实性。世人莫知其极也。

达到了莫知其极,无有其极之境地后,则可以进入第六步:可以有国。到这里,我们要重点解释一下这个“国”字。国者,一指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一指疆域。而国之本义则是:从囗,从戈,从口,从一。一者代表土地,口者代表人民,戈者代表保护,囗者代表在一定范围内。这就是繁体“國”字的完整表义。

老子所言这可以有国者,即是圣人也。修行者功行圆满,超凡入圣。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教化,佑护人民和生活环境,此时圣人虽非一国之君,但所做之事业已经与国君没有分别了。国君是以有形之力量(戈之武力)保护国土疆域内的人民和土地免受灾害。而圣人则是以无形之力量(道之智慧)来教化百姓,顺行于大道而提升境界。复从“啬者”修起,进而民众自发地一步一步地行于超凡入圣的解脱之道。则为有国之一义也。

可以有国复有第二义。即是后世之国也。当世许多学佛之人皆欲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修道之人皆欲求白日飞升,羽化成仙者。若能达老子之“可以有国”之境,则皆可从愿。世人或信者众,然往生者并不多。何以故? 以信行不一故。信只是口上说,以为身后有个好去处,但又不舍此世间诸乐诸欲诸受诸贪,以为此番即可得而兼之,实为大谬也。故学佛修道重要实行,按照佛道之理实而行之,不顾左右,努力前行。

达到有国之境,此间即是极乐世界,天堂天国,夫复何求? 一转念时,即是乘愿再来,弘法利生。示人以无上大道,令世人随顺于大道法流而实行之,则俱往各自所愿之极乐世界。各随所愿,各往其国,岂不美哉? 若世人皆能实而行之,此娑婆世界亦一时化为佛国天国,变为他方世界众生所求往生之极乐净土也。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何谓有国之母? 说到这里老子从功行圆满又转回到起点了。有国之母即第一步修行者所应“啬”之物也。前面我们讲了“啬”当收回、收敛、啬惜解。而收回身心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收敛、收回、啬惜之此出入之门以保护、保有、保任什么呢? 就是要“啬”此有国之母也。此有国之母即是:“有,名万物之母。”即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即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即是:“是谓无物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即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即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之自,然。”即是:“我独异于人,而贵食之母。”即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即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即是:“道法自,然。”即是:“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即是:“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即是:“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者。即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者。”即是:“道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者。”即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者。”即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终,没身不殆者。”即是:“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者。”即是:“治人事天,莫若啬”者。

自始至终,老子所言之道一以贯之,无有歧义。只言大道之体相用,真法行,而不言世间之功业也。但为世人解故,以世象喻法象,以法象喻真象,玄体自同而人有利钝,悟有迟疾。故而反复之说,各喻其象,而如实之义唯其真一也,真如也,真谛也。

夫唯啬,是以早服,归于大道法流进而重积德,无不克,莫知极,可以有国者。故此有国之母者,可以与日月同在,天地同寿。可以永恒不死,天长地久。天地之根不可谓不深也,大道之谛不可谓不牢固也,守其根而固其谛,即是老子所言之长生久视之道。行者功深日久,证悟妙趣。即是或得道成仙,或往生佛国,或成佛成圣。可以有国之时,即是世人各各自取天下也。

诗曰:

上帝有言即真谛,真谛言行帝现前。

根深谛固忽忘言,上谛即是道德篇。


庚寅年五月三十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58:福祸相依两面衣  
下一篇:老子心语60:两不相伤神人一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