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62:坐进此道天下贵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葆,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核心提示]老子在本章中直言了世间荣华富贵与得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立天子,置三公,拱璧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天子三公不得长久,拱璧驷马终是以失。得失荣辱反复无常,不如有求必应心诚则灵,亦不如不善有罪忏悔得免。正所谓人生在世,所作诸业,咸得自受,无可替代。唯有跳出三界,超越五行,方能与日月同在,天地同寿。果真如此乎? 何谓坐进此道? 为什么自古及今人们始终没有放弃对“道”的追求? 会者自会,不会者拭目以待。
[直译]道,是万物的奥秘宝藏。是善人的珍宝,是不善人所隐匿的珍宝。赞美之言可以换来尊重,高尚的行为可以加入道的行列。人所有的不善,怎么能离开“ 道” 而获得呢? 因此拥立天子,或封置三公,虽然有拱璧之礼,驷马先乘,却不如坐进此道之中。古人都如此尊重“道”,这是为什么呢? 还不是因为有需求则可以得到,有罪过则可以免除吗? 因此“道”受到天下人的尊重。
[解读] 奥者,形声。含义深,不易理解,深奥、奥妙、奥秘、奥旨等。本义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泛指房屋及其他深处隐蔽的地方:堂奥。经堂入奥等。一个奥字,可以理解道为隐蔽而且受到尊重。在本章中结合语义,可以理解为古人供奉神明的处所和行为。
虽说只有人类有供奉神明的行为,但在老子这里,却称“道”为万物之奥。可见人类所供奉的神明,并不仅仅是人类的神明,同时也是万物的神明。神明并不因为人的供奉而对人类偏爱,也不因为众生的卑贱而弃之不顾。所以,我们从老子本章的第一句话中,就应该弄明白老子对神明的态度和理解。同时,道之所以受到人们的供奉,其实就是拟人化神明所蕴藏的奥妙,也是万物众生隐秘的本体也。而人类却只把神明作为自己的主观喜爱或厌恶,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神明或道性并不因为人为善或为恶而不存在,甚至作恶也离不开道,本在道中故,百姓日用而不知故。
“道”,是万物隐蔽、藏匿的无上奥妙,佛家称之为“如来藏”。道之无上奥义,是善人的珍宝,同时也是不善之人所隐匿的珍宝。此处,由于葆字复有多义,故我们对“葆”字加以分析。葆者,形声,保声。本义草木茂盛的样子。通“宝”,珍贵。葆龟即宝龟,占卜的用具。葆爱:珍爱,珍视等。葆藏,遮蔽:葆光,表示隐蔽其光不让人知道,比喻才智藏而不露等。
故此章中的的善人之葆与不善人之葆意思是一样的。“道”是善人的“宝藏”,同时也是不善人的“宝藏”,但由于不善之人业障深重,无明障道,故此“宝藏”隐而不显。但并不是说不善之人这个“宝藏”就丢失了,没有丢失了,还在不善之人身上,只是隐匿起来,不善之人天天使用却悟不透其中的玄机罢了。所以菩萨有缘先度恶人,恶人得度,恶事即销。不要对不善之人没有信心,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恶人,都是在“性相近,习相远”的过程中慢慢成为恶人的。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的这句话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世人恶念萌生,意欲作恶时,老子就会用恶人最原始的本来面貌来告诉他不要作恶的道理,当恶人明白了这个道理,作恶的欲念自己就消失了。那么,这个可以用来镇之以无名之朴的“朴”是什么呢? 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才是人类及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无名之“朴”。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
市者,会意字。本义是市场。取交易、交换、求取之义。美言可以市尊,是指赞美的语言可以换来尊重。大家相互赞美而不是相互诋毁和贬低,这样,大家就都可以相互换来尊重,而不是相互换来诋毁和贬低。高尚的行为可以得到大家的加入,从而形成社会风气。不道德的行为大家相互模仿,最后都成了不道德的人。而道德的行为大家也相互模仿,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一旦大家都加入了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德行的“美行”,那么,这个社会将很快变成相互尊重,人人道德的幸福乐园。
世出世间法都非常的简单,恰如老子所说: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今日之因,必是来日之果。而出世间法的公式就是:种(无)因,得(无)果。种无因,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不求福报。得无果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若此,则出三界,越五行,无余涅槃,真实解脱。所做皆为因,来果皆自受。然而世人总是自作聪明,总以为别人不知道的,就可以脱避法律的制裁而得以逍遥法外。实则不然,法律只管世间事,而“道”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切的因,都必然在“道田”里长成果。
故而学佛修道之人努力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尽消前因,二是不做后因。前因,特别是恶因,要用今生之善行来或行善或忏悔,或弥补或替代,或甘愿受之而不起后念。而不做后因,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不求福报,不求后受。行善若起享受福报之念,则还须还此人间而接受福报,福报享尽,再入轮回。故而世尊在《金刚经》中云:“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故我们应该知道,福报也是空,空来空去,却徒受轮回生灭之苦。恶报也是空,空来空去,然不悟此理,不脱轮回,当恶报现前之时,却是实实在在的苦不堪言。更何况于畜生、饿鬼、地狱之下三趣之苦痛乎?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即便是不善的人,又怎么能够舍弃“道”而存在呢? “道”之于人,不离不弃,恶人亦日用而不知。故恶人当自知,所谓末日审判者,非有一个他人审判于你,而是自我审判也。在“道”面前,无有徇私之情,自作自受,自福自享,自罪自受,别人无可替代,“道”又怎么会贪污你的罪过或德行呢? 弥勒菩萨言“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故佛门讲“一念不生”者,即是要求连一个作恶的念头也不要生起。生即忏悔,切莫大意。
不善之人,所作所为也不离于眼耳鼻舌身意,不离于色声香味触法,不离于六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不离于阴阳,不离于因果,不离于三界六道,故“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的意思就是:道,或谓真谛,或谓如来,都与你信与不信,行与不行无关。常明之人知道何因何果,故而择其善者而从之。无明之人不知何因何果,故而做不知何果,受不知何因。在人生旅程中为各种欲望所左右,不知欲从何来,欲往何去。空生幻有,沦为自身欲望的奴隶而不自知,虽得人身而无有理智,实是可惜了这一世得为人身之福报,还是那句老话:若不此生将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三公者,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唐宋沿东汉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明清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拱璧者,多解释为环形的美玉,此璧须两手共抱之,故为大璧。大璧为古玉器名。径长一尺二寸,属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用青色玉制,圆形以与天空的色泽对应。
而美玉多为古人祭祀之礼用,《尚书·顾命篇》记载:周康王即位,从周成王那里继承了八件国宝:“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其中“弘璧”疑为老子这里所说的“拱璧”。而大玉,夷玉,天球等显然也是玉石等物,作为觐礼之物,其义略同。
而老子显然不会以璧为贵。此处之拱璧者,应理解为以拱璧为祭祀之礼。或直接理解为拱臂之礼,即是人们相见拱手行礼,泛指礼数、礼教。
就是说,即使拥立天子来领导民众,设置三公来教育民众,拥有拱璧行礼这样的礼仪、礼教、礼貌等,有驷马(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先行这样的社会制度,都不如坐进此道。
坐进此道,复有两义,一曰坐而论道。二曰坐进此道,是指通过以静制动,以及必要的静坐、禅定、坐忘等修持方法而得以入道。老子说:“孰能晦以理之徐明?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这就是坐进此道之义。去晦明理,去浊复清,安动徐生,这是修道之三部曲。而坐者,非坐,实静也。心但能得静,何必坐也? 故坐进此道,实是老子所说的修行之法。当然,坐而论道也是必要的,没有对道进行必要的学习和解疑释惑,也很难有后面的勤而行之。合而泛指修道而言。
一言以蔽之,立天子,置三公、施礼教,定制度,都不如以道来教化百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对于这样的观点,老子也知道很难使人理解,故也代读者提出了这一疑问:“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同时也自问自答:“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老子问:为什么呢? 老子答:不是说有求必应,有罪可免吗? 所以“道”为天下人所尊贵。
最后,我们综合起来看,正因为“道”具有有求必应,心诚则灵,不善之人有罪可免的神奇功能,故而为天下所尊贵。它是万物这奥秘,是善人之珍宝,而不善之人本来也有,却因迷而失之,故外求神明护佑。美言相互换来尊重,美行可以使人加入道德的行列,就是不善之人,也有可以挽救的地方。立天子置三公,有拱璧先驷马,都不如坐进此道。
如何才能做到有求必应,有罪可免呢? 不作恶,不获罪。如是而已。
诗曰:
自求自应罪可免,坐进此道天下尊。
自道自行自因果,无因无果出轮回。
庚寅年六月初三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63:圣人犹难终无难 2016-03-25
- 老子心语61:大者为下牝胜牡 2016-03-21
- 老子心语60:两不相伤神人一 2016-03-20
- 老子心语59:根深蒂固长生天 201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