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69:轻敌是祸哀者胜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古之用兵者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核心提示]以退为进,哀兵必胜,仁者无敌,都是兵家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更是兵法中常用的手法。仁义之师,会令敌手也感动。而当对手被感动,被仁义之师所同化后,敌人就成了朋友。这一个例子在战争中也数不胜数,成为残烈杀戮之余的战争佳话,所以说,以退为进不是打不过,而是我们珍爱生命,包括敌方士兵的生命,哀者必胜不是我用武力消灭了对手,而是我们用仁爱感动了对方,当对手不存在了,战争也就结束了。
[直译]古时候用兵者这样说:“ 我不敢主动进攻而宁肯采取防守之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宁肯后退一尺。” 这就叫做出兵行进却看不到队列,推让却不用手臂,手里执持兵器却不用来杀人,面临敌人却看不到对手。最大的祸害莫过于轻视敌人,轻视敌人几乎丧失我的珍宝。所以,如果敌我双方对阵的力量相差无几的时候,有慈善、哀悯之心的一方终将获得胜利。
[解读]老子在这里再次以用兵之道来阐述修道的理论和方式,关于用兵之道,古自有兵家尊崇之《黄帝阴符经》、《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三略》、《吴子》等诸多兵法奇谋,而老子显然不是在《道德经》中用短短的数章来阐述用兵之道,所以说,老子所谓谈用兵者,实为以用兵之道来例明修道之法。只有这样,对老子所描述的“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以及上一章提出的“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无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等理论,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老子在《道德经》中谈用兵之道的缘由。
兵法,即用兵作战的方法和策略。而对于修道者而言,与用兵之道相比,其险恶程度也不逞多让。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用兵是对敌作战,而修道者是对己作战。对敌作战下得了手,可以杀人如麻眼不眨,但对自己却下不了手,稍有伤痛即呼天抢地。故修道者的凶险和艰程度远比对敌作战要艰难得多。故学佛修道谓大丈夫事,作小儿女态是学不了佛,修不了道的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学佛修道所面对的敌人是什么? 略说就是我们自身的一念,二分别,三毒,四相,五蕴,六根,七识,八出入,九有,十顽空。若要详说说之不尽,归根结底只有一,没有二,再进言之,一亦无,空而不空之真空妙有,即是无上菩提,玄牝之体。天地之根,众妙之门。自一以下,全部是从一中生出来的,故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尊说得细,老子讲的简。老子言简义骇,世尊反复铺陈,都是为了世人所用。老子言简只为世人只择其理而随意任运,万类用之,世尊铺陈只为识尽繁华悟得本,本自具足,能生万法。
“古之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老子借用兵者言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老子在《道德经》整篇之中,只有一个观点,没有第二个观点,这一点是自始至终没有变更的。看似老子谈了很多问题,话题涉及了很多方面,举了很多例子来做论据,运用了很多论证方法,但所有的论述都没有脱离于“道”这一核心,以兵者之言也是这一论证方式。
无论是兵者也好,君王也好,诸侯也好,百姓也好,在面临敌对势力或任何反作用力时,都不要采取对抗和以蛮力相抗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关于主与客的关系,世尊在《楞严经》中有详细的解释,憍陈如尊者就是听闻了主人与客尘的关系后而悟道的,成为了世尊悟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闻道开悟的第一人。《楞严经》云: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时憍陈如,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如果这一段关于主人与客尘之论述与六祖惠能关于自皈依之论述合而读之,则更能让世人明白何谓客尘,何谓主人。《六祖坛经》云: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贪欲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
所以说,我们的肉体都只是憍陈如所言之行客中途投寄之旅亭,食宿事毕,即行前途,不作安住。即是六祖惠能所言之:世人自色身是城,都只是暂居之所。而主人何在呢? 不动即主人,动即是客尘。主人即是六祖惠能所说之:“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故性是主人,心空即性空,空性是主人,心动即客尘,客尘即烦劳。世人多人我、贪欲、烦恼、毒害、虚妄、尘劳、贪嗔、愚痴、而这些都只是憍陈如所言之:“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客尘。”而慈悲、喜舍、能净、平直即是诸佛之化身,是主人。即是“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
所以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即是道出了人生的真相,我们本来只是客尘,只是这一世人生旅程的过客,远行的路还在前面,我们怎么敢把自己当成主人住下来而迷误了自己的行程呢? 故世间法皆是培养愚痴的迷信者,唯有修佛道真谛等出世间法,才是人生唯一正确的远大行程。
那么在出世间法中如何努力前行呢?
那么在出世间法中如何努力前行呢? 答案就是以退为进。在世人眼里,修行者就像是在不断的退步乃至于退步之中,一退而再退,一直退到了善恶不分,良莠不辨甚至退到了宛若婴儿一般的纯净空白之状,这对于行者而言,却是在不断地精进,精进,甚至是突飞猛进。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此外,在《道德经》中,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比比皆是,诸如:“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诸如:“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诸如:“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诸如:“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诸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诸如:“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诸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诸如:“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诸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诸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诸如:“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独昏昏……我独闷闷……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诸如:“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诸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诸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诸如:“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人以自然为根本,失去了自然的佑护,结果只能是灾害频发。其实本来没有灾害,孔子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所谓的自然灾害,只是我们进到了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或空间中去罢了。自然的外形可以被改造,但内在的力量却不可以被改造,他永恒地按着自己的力量发展规律办事,当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则如人体一般,病来如山倒。而我们又知道,所谓的大病,都不过是小病的不断积累而成的罢了。顺应自然的属性,按自然的天然属性办事,就是遵循天地自然之道,不识此道,不循此道,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就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在自然面前,并没有灾害的概念。不过是四大假合,五行生克的关系转变罢了,哪里有什么灾害可言呢? 所以,人类要想做到以人之本,当先善待人之根本———自然。
世人皆是以进为退,而老子是以退为进。故世人看似有得而实是失,圣人看似在退实为进。在《道德经》里,处处闪耀着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光芒。若能悟知老子之实义,则老子下面的话就不用解释了。
“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行无行:以退为进,无行之行。攘无臂:天下无事,无臂可推。执无兵:不与之争,无兵可执。扔无敌:心无分隙,无敌可扔。
然而与兵者所言相反的是,当世人面对外来之敌时,总是小心警惕,尚有防范之心。但对来自于内部的敌人却少有觉醒之人。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兵者所面临的是外来之强敌,而行者面对的更多的是来自于内部的强敌,也就是六祖惠能在前面的列举的“世人多人我、贪欲、烦恼、毒害、虚妄、尘劳、贪嗔、愚痴”,而这些都只是憍陈如所言之“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客尘”。这些本是客尘的东西,我们却执为已有,故少有防范之心,所以,所有的失败都因世人疏于御内而功亏一篑,一生功力付之流水。所以我在前面说:对于修道者而言,比用兵之道相比,其险恶程度也不逞多让。当行者面对自己而痛下杀手时,其艰难程度远胜对敌作战。故学佛修道谓大丈夫事。不舍得痛下杀手,把自己身上的贪嗔痴慢疑等诸毒都一一打扫干净,成佛得道也就难上加难,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严加防范,对外拒诱对内警醒六尘六根假识成幻识破虚妄,真相才能悟知。
痛下狠心,把贪嗔痴我慢疑等诸毒雕塑而成的假我打死掉,真我才能显现。
轻敌几丧吾宝:吾宝者,六祖惠能所言之“心地上之性王”也,自性清净圆明体,娘未生时本来面目也。而吾宝之表象即是: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慈爱无敌,日月丽天;俭无贪念,摒尽群魔;以退为进,诸灵佑护;不敢为先,精进非常。甘心为辱为下为少为小为低为舍为愚为淡为泊等世间一切世人不喜之事物,行者都视之为宝、为资粮、为行道、为精进。直到破除生死枷,解开烦恼结,方为真正之自由,真正之自有也。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故无论对内之六根,还是对外之六尘,如果到了行者难以割舍,势均力敌的境地,以悲哀、慈爱之心而应之,则可胜矣。
诗曰:
本是客旅行世间,误入尘网许多年。
迷信假我误真我,一朝窥破不思缘。
庚寅年六月十一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70:圣人被褐而怀玉 2016-04-03
- 老子心语68:是谓配天古之极 2016-03-29
- 老子心语67:万物自然弗敢为 2016-03-29
- 老子心语66:为下莫能与之争 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