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72:民不畏威大威至

     2016-04-03 22:08 阅读: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河洛文化网 http://www.hlwh.net

老子心语72:民不畏威大威至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夫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核心提示]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威大畏,则勇于敢杀。勇于敢则杀,是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此后三章是民众在法度面前由量变到质变的渐次过程。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当民众连死亡都不再恐惧的时候,还有什么威乃至于大威可以压制他们敢于反抗的勇气呢? 所以,要教导民众善待生命,要教导世人知道生命的宝贵,要让利于民,不要与民争利,让民众珍惜生命,知道生命的宝贵,所以他们才会畏死而趋生乃至于畏惧法度了。而法治的最高境界则是虽有法度而民众却感觉不到法度的存在。

[直译]在畏吓面前,民众一旦不再害怕,那么更大的威胁、逼迫就会来了。因为没有安居之所可令民众感觉狎昵轻松,就会令民众讨厌他们的生存状态。只有他们没有厌倦,所以才不会生厌。所以,圣人因为知道自己而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知道自爱而不求自居高贵。所以要让民众自知、自爱,而不是自见、自贵。

[解读]民不畏威,是因为人有病而不自知,不知而知病,是以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夫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当民不畏威,而统治者却不反思这是为什么,而是无一例外地采用高压政策来压制民众的生存权利。当他们的生存空间里,没有了轻松愉快,没有了狎昵亲热,没有了驯服稳定,他们就会讨厌、厌恶他们的生存状态。只有他们没有厌倦之心,所以他们才不会产生厌恶情绪。而一旦讨厌了他们的生存状态,民众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而抵触情绪一旦产生,君民就离心离德,长期演化,就会由本来水乳交融的一体状态而形成了清浊阴阳高下贵贱之分,之后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在相对的比较中产生更大的分离和倾斜,最终导致两极分化的一部分人心理失衡,行为乖违。细究这些问题的根源,看似表现形式不同,而其本质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自己失去了自我的控制能力而造成的恶果。当权者为了自己膨胀的私欲而失去了对贪婪的控制能力,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而为所欲为。无权者为了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而失去了对欲望的控制能力,则寻找他们可以利用的一切凶器而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这种两极分化的极端表现,乃至于一切贪婪嗔恚,愚痴妄想的表现,都是由于对“我”的不认识,不了解,不明白所造成的。故老子在第七十章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又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对“我”的不了解,不明白,则进一步加剧了对“我”及世间认识的“病”,所以老子在第七十一章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认知有了“病”,且不以“病”为“病”,则“病情”就会不断地加剧,最终病入膏肓,世间无药可医,则带“病”轮回。

对“我”的无明障道,导致认知的“病”,“病”而不知则导致世人起心动念,无非作业。或福报享尽,以命折福;或恶贯满盈,业力深重。世人若不明白这些,则是老子所说的:“不知,知病矣。”若世人知道了这些,明白了“我”于生死之间的真相,摒弃了有“病”的知见,知道了不应该做的事,也就知道了世间应该提倡什么,则如老子说:“知不,知尚矣。”知道了所应崇尚的,也就知道了所应畏惧的,有了敬畏之心,则大威远矣。

世尊说:“佛无一法可说。”(《金刚经》)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世间任何有条件、有限制、有分别、有相对的所谓的真理都是“病知”。而真正的无上真谛是无条件、无限制、无分别、无相对,所谓在任何情况下都正确的道理,才是真正的真理,绝对的真理。若我们都能如老子所说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抛开有病的学问和知见,找到无病的真理,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开始真正的人生。

“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圣人自知却不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人,所谓有缘得度,无缘不识。自己珍爱真理,却不因知道真理而贡高我慢,产生以自为贵之心理,故圣人去彼而取此。即取自知而不取自见,取自爱而不取自贵。

诗曰:

民不畏威大畏至,知我善畏威自远。

敬天自爱兼爱民,爱人如己大爱返。

庚寅年六月十六日

河洛文化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老子心语71:以病为病是不病  
下一篇:没有了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