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74:莫代司者而杀之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则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核心提示]一方面,老子主张对于世间“ 为奇者” 应执而杀之;一方面,这样的杀又不能人人为之,应为有专门负责杀者来执行。从第六十八章老子主张的“ 不争之德”,到六十九章的“ 不敢进寸而退尺”,再到第七十章的“天下不我知”,再到第七十一章的“不知,知病”,再到第七十二章的“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再到第七十三章的“勇于敢则杀”,再到本章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表明人们对于天道的认识和敬畏之心越来越弱化,越来越退步。人们的道德水平,已经跌破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最低限制而跌落到了所谓的以法治国了的最低层次了。而即便如此,老子所主张要杀的对象,却是“ 为奇者”,何也? 以为奇者,即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也。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也”。以为奇者,就是这里的“有智之人”。
[直译]人民不害怕死亡,还想用死亡来吓唬他们的办法就行不通了。如果想使人民恒久地害怕死亡,对于为奇使诈者,我们就要把他们抓起来杀掉。看谁还敢以奇异,怪异的稀罕事物来蛊惑人心。经常有专管杀人的机构去执行杀人的事。那代替司法机构而杀人者,就如同代替技艺高超的木匠去砍木材。而代替技艺高超的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解读]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自第六十八章老子提出:“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之后,就开始一退而再退,面对一切对抗性力量,老子是:“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第六十九章)再到老子强调要先认识自己,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不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第七十章)也就是说,世间一切堕落的根源,都是由于世人对于“我”的不了解而陷入虚假妄想之中,并执著于这种虚假妄想所造成的将错就错,错上加错,要想认识这世间的一切问题的答案,我们还要从认识自我开始,不然,都是在歧路,永远走不出错误的轮回。
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久了,错误的行为造成了错误的思想认识,故老子指出:“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为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这就是说明,对“我”的不了解和不认识,是造成错误的行为的根源,而错误的行为形成错误的观点和认识,则又成为世间“诸病”的“病因”。圣人以其病病而不病,是因为圣人知“我”,则“我”,故圣人被褐而怀玉。而世人不知“我”,不则“我”,所以世人误入歧途而不自知,病入膏肓而不自治。而且是在病途上越走越远,不知回头。以至于世间越发展,世事越繁华,而世人之病越是严重。以至于:“民不畏威,则不威至也。无狎其所居,夫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二章)在这里,圣人是自知而不自见,世人是自见而不自知。圣人是自爱而不自贵,世人是自贵而不自爱。世人因自见而厌其所居,因自贵而厌其所生。圣人因自知而乐其所居,因自爱而享其所生。这不仅是圣人与世人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世人从错误的“病因”出发,已经走到了“民不畏威,则大畏至的危险时刻”。这是老子不愿意看到的,故老子说:“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二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第七十三章)
当民不畏威,则勇于敢则杀,而勇于不敢者则活,这当然是对的、正确的、毫无疑问的,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我们却还并不能简单地这样理解问题。因为此两者,或利或害,以我们世人之观点说了还不算,还要看天之所恶。天之或利或害,谁又能知道其中的缘故呢? 圣人当然是知道的,故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七十三章)所以,若顺天而行则为天之所善,若逆天而行则为天之所恶。为天之所喜:勇于守护正道而敢于见义勇为虽杀而利。勇于不守正道而不敢于护持正法虽活而害。一切事物归于出发点,所行之方向,也就是最初之发心,发愿最为重要。如果都能如世尊在《金刚经》中所言:“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我之所见,是世人对世间万象的错误认识,就是老子所言之:自见。形成认识后,就变成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老子所言之:自是。自见于诸相,自是于诸见,继而自障于自是,自伐于自障,自矜于自伐,自争于自矜。相争于自争。
我们必须抛开一切错误的知见而反观内视,自觅心经,自解正见,自行正道,自证正果。是谓不生不灭,永生不死。生死即无,死生即灭。不著自我三界,不落自身六道,是谓出世丈夫。若能如此,是谓三世诸佛,叹未曾有。是谓老子所言:“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则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恒有司杀者杀”,是指世间之司法机构。
佛家:破一分无明,证一分菩提;老子: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而不知常,即是无明。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故明德就是道。明就是知常,明明德就是无无明,无无明就是知常明,知常明就是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玄德,玄德就是如来,如来就是真常,真常就是“执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无极就是无白无黑,就是无生无死,就是无垢无净,就是无增无减,就是混沌,就是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我们将儒释道三个重要的概念抽取出来看。儒:明明德。佛:无无明。道:知常明。
此三者如鼎之三足,共同撑起了天地人三道之无上法幢,由浅入深,或从不同之方位,不同之侧重点,不同之语言表述特点,共同向同一个目标迈进。这同一个目标,即是不受生死轮回之苦之真如佛性、不死真我。六祖惠能深解义趣,而说:“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又说:“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故儒释道皆是以不同之语言文字,从不同之方位,不同之文化背景,不同之深浅层次,不同之善巧方便地引导世人向正道行进,而世人不解真义,以我见而解无上真谛,误会圣人之心,错解圣人之义,以至于常以圣人之名而行邪恶之实。
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故明于容(圆融)、公(平等)、全(圆满)、天(遍覆)、道(周载)、久(恒常)者,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说:“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大涅槃经》第二卷)故无我者,即假我也,假我有生死,生死即肉体。故我者,即真我也,如来无生灭,如来即真我。故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又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孔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一之下,即世间法也。一之上,出世间法也。一之下,生灭法也,一之上,无生法忍也。三生万物合于二,二合于一,一合于道,道合于玄体,即人生宇宙之本体也,即唯道是从之德相也,即道生万物之功用也。或曰:三生万物即万物合于阴阳,二合于一即阴阳归于太极,一合于道即太极而无极,道合于玄体,即“道法自,然”。玄体者,如来法身也;大道者,诸佛报身也;道法自然,如来化身也。法身大象无形,报身终归涅槃,化身诸行业力。道法自,自法道,而真我如如不动,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亦即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尽。”
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故世尊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故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故世尊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故老子说:“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之。”故世尊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故世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老子说:“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故世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故老子说:“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故世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故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故世尊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故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故世尊说:“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圣人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皆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境由心造,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法生则世界生: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故皆如《金刚经》所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故世间人放下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一心向内求于自我之真宝山,真见真相,真我真常,真明真法,真如真是,消弭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大地众生一切平等无有高下贵贱善恶美丑亲疏远近之分别心,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能如此,此世界真佛国净土也。
诗曰:
黑白无常大匠斫,知白守黑归无极。
恒守一者勿取二,便合如来真实义。
庚寅年六月十九日


- 老子心语75:无以生为贵于生 2016-08-18
- 老子心语73:天网恢恢疏不漏 2016-08-17
- 老子心语72:民不畏威大威至 2016-04-03
- 老子心语71:以病为病是不病 2016-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