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75:无以生为贵于生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核心提示]重生轻死之间略有五种形式:一则轻易赴死,以逃避重生的烦恼。二则用生命来换取生活资料,故铤而走险。三则欲求生生之厚而贪赃枉法,重生过而轻死甚矣。四则当重生与轻死的天平严重倾斜时,心理失衡,成为轻死的极端表现。五则就是轻生而重死。故放低对生活的要求,减少对生活的贪欲,尊重生命,尊重死亡,是谓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矣。
[直译]民众之所以贫穷饥饿,是因为统治者所征收的各种税赋太多,所以他们才贫穷饥饿。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对他们常常有所作为,而正是由于这些有所作为,才导致了民众的难以治理。民众之所以把死亡看得很轻,轻易地勇于赴死,是因为统治者追求生产生活发展的欲望太过浓厚了,所以才疏忽轻视了死亡。只有不以生存而有所作为的人,才是贤者所可宝贵的生存( 状态)的。
[解读]只有不以生存而有所作为,这一句话不好理解。不以生存而有所作为,实是指除了生存之外,不要有其他的有所作为。
故老子一直所主张的:“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又说:“余物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又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噤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得与失,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又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又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至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又说:“朝甚污,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又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又说:“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又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如此众多的论述,都可以互为注脚,互为论据,是以引导民众轻生而重死。
那么,老子为什么自始至终,一以贯之地主张“虚其志,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呢?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虽然一直在通过世间万象而举例说明道理,但却一直在致力于解决世人的生死根本大事。故老子只将道之所生表述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不是如《易经》般自“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继而又八八而又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这么细致入微地一路分解剖析于世间万象。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也如老子一般,只说到了三,就又返回于无极了,即:“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而《太极图说》也解决了生死问题:“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那么,如何原始反终,如何得知死生之说呢? 那就是:“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也就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万物合于三,三合于二,二合于一,一合于道。如此而已。生者分也,不分即合也。有生就有死,不分即合于生死。合于生死即无生无死,无生无死即不生不死也。
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发展到了宋明理学的阶段,除了文字相,其核心在理论上已经相融相合而很难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来分辨。而最重要的分别就是修行的侧重点不同。儒重事相修,道重色相修,佛重空相修。而其理者,俱是人生境界一路向上之甚夷大道也。
但由于三者不可偏废,故三教各有事色空或理有无之三者圆满之修也。
故佛门有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诸行也。
故道家有返朴、积德、不争、归真、修丹、若愚之诸修也。
故儒家有礼治、行善、中庸、大和、慎独、明德之诸事也。
文字有相,其理无别。次第有别,正道无邪。深浅有异,精进无别。
人有愚智,根有利钝,理有浅深,行有次第,证有先后,故六祖惠能关于顿渐之说甚为得体,《六祖坛经》云:“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 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六祖惠能为世人做了一个重要的示现,正是这“不识一字,有何所长”这一重要的示现,不仅仅是证明了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更证明了真经无字,无字方是真经。还证明了拈花微笑,不著一字。还证明了佛无一法可说。还证明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还证明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还证明了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证明了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证明了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世间法执之越多,著相越多,知见越远,障碍越重,迷悟越深,诸业越造,悟道越难,而道纵是不悟,只要不造诸业,不悟不迷,无知无见,无障无碍,无相无著,如婴儿般对境哭笑,去留无痕。因圣人均悟解道之义趣,不舍一人,故深知与其学增迷人,不若本明不失,以本明故恰如圣人在山顶说话,世人在山下听音,所言之境界本不同,何故以山下之景致对照山上之风景哉? 复以自观之景不能对号入座而更言圣人错言乎?何故更复添明乎?
山顶之上,别无他物,唯一虚空也。故草续古人名言曰:山登绝顶我为峰,峰上真空无余物。海到无边天作岸,此岸本在我身边。若悟得此,世人头顶皆天,天皆空,何必头上安头,峰上求空? 世人身边皆空,空即天,何必骑驴找驴,海边求天?
故至圣先贤慈悲为怀,怜悯众生故,劝世人执守自明而不暗,自智而不愚,自常而不失,自我而不假,自主而不役,自净而不住,自乐而不移,依本性而慈孝俭让,德行天下。不著我见,利乐众生。而道本不失,何必本在道中更求何道? 而德本不丧,何必本俱德相更求何德?
即乃至圣先贤、祖师大德劝世人万缘放下,不著一念。绝圣弃智,绝学无忧。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无来去,能生万法之真义也。得大智之法于汝,何愚民消极之有? 汝于尔时,解烦恼锁,脱生死枷,得大自在,何其真自由、真自有也?
故结合本章反观,世人庸庸碌碌,为求生生之厚而重生轻死,何其令人痛心哉。以众生本有之真宝山而贱卖易市于假宝玉,何其真愚也。
本章前三句话都很简单,不再重复,最后,我们只再重点来理解一下: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唯者:只有、只是。无:没有、不。以:以此。生:相对于死之生。为:作为、有为。
只有不以生而有所作为者,即除了生存之外再无所作为者,即唯以生而有所作为者。故无以生为者,即无生法忍也。
无生法忍者,忍于无生而法空也。无以生为者,唯于以生而无为也。
无生便无死,唯生亦无死。轻死即轻生,重死即重生。以世人非轻死而重死故,则以生而为死做准备,视生如死,视死如归。原始反终,归于无极,故知死生之说,真实不虚也。故知:“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知:“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故知:“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故知:“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诗曰:
无以生为贵于生,无生法忍真无死。
原始返终归无极,无极即是极乐国。
庚寅年六月二十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76:以柔克刚弱胜强 2016-08-22
- 老子心语74:莫代司者而杀之 2016-08-17
- 老子心语73:天网恢恢疏不漏 2016-08-17
- 老子心语72:民不畏威大威至 2016-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