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78:正言若反道之动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核心提示]正言若反者: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婨,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德经》中,正言若反的表述可谓是大量存在,我们不再一一列举。而正是这些在世人眼里的若反,才共同构成了大道正途,让我们进道若退而一退再退,一直让我们退回到心意识清净明亮如若无物的婴儿之境。让我们明道若昧而明至常明,昧至无昧,一直蒙昧到心意识混沌无别如雨普润的若水上善。一念与佛性相应,与老子的无上道义相应,才会真正明白正言若反者,乃是反者即正也,弱者真强也。
[直译]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攻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超过它。这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改变它。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而天下却没有人能实行这一理论。所以圣人说:“能接受国家之诟病,才是真正的社稷之主人,能接受国家的不祥之兆,才能成为天下的王者。”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解读]因为玄道的“道可道,非常道”看不见,摸不着。因为佛性的“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毕竟空,不可得。故佛道所言之世间诸相皆是为了世人容易理解的需要而打比喻。由于虚空之实世人不容易理解,容易掉到顽空的臼巢里,故佛道就退而求其次地再拿有形有相的水来打比喻,以使行者容易理解那个尽虚空,遍法界,得以无所得,以无所得而得的如来法身、真如佛性、玄牝之根、众妙之门。
水有固液气三态,而佛教有报化法三身,道教有元灵道三清,所以佛道都喜欢拿水来打比喻,在谈到佛性问题时,佛门常以一滴水与一海水的关系来说明众生之佛性与如来性海的关系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而老子在《道德经》中更是把水性提到了几于道的高度来认识,故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我们若能将这一句化用一下,那世人于此一句中皆可成佛了:若水佛性,性善利万物而不争,故见性成佛。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第八章)
“豫兮若冬涉川……涣兮若冰之释……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洼则盈。”(第二十二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二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
“治大国,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第六十一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本章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最后一次提到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
水,气化蒸腾,积云成雨。遇寒成冰雪,冰化复成水。水于此三态之中周而复始,其有尽乎?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为水域,我们因水而生存,因水而成活。人身质量十分之七为水份,我们因得水而成形,因水失而形散。此不为老子所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自是水,水性自无转移。何故不能放下自己的贪婪和愚痴,放下战争和掠夺,放下仇恨和嗔恚,放下自私和偏见,放下分别和狭隘,用自己的爱心和自然和平相处,融为一体,共享这茫茫宇宙馈赠于人类的唯一的乐园呢?此不为老子所言之:“天下莫不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受国之诟之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之天下之王在中国古代还是有很多的。凡有大的天灾人祸,古代帝王首先思考的是不是自己的政治主张有违于天道,有违于人民的愿望而天降灾难,继而反思自己的政治主张,或大赦天下,或祈祷上天,改变政治方略,以求天下太平,万民归心。
而佛道中之诸佛诸大菩萨,不仅愿受国之诟,国之不祥,甚至愿受天下之诟,天下之不祥,乃至发大愿,众生不成佛者,自己誓不证等正觉。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地藏王菩萨的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观世音菩萨的闻声得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文殊菩萨的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三世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大阿罗汉乃至僧俗四众,发愿无一不是为众生而舍生忘死,乃至于无一念为自己所求。此不谓老子所言之“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乎?
思水之垂天而落,浸山透谷。沿途潜溪细流汩汩而下,转而汇流成河,入江河归大海,此为水之下而有形也。而水若欲上天转而成云雨,则非化有形之水为无形之气不可,此非逆生顺死,顺俗逆仙乎?
然气也罢,水也罢,仍是有形无形之质,非达空空之境,或把虚空打破,把水气打破,此不为即色即空,即无即有,即来即去之诸佛境界乎?而老子所赞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此不为世尊所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之度尽众生而无我无法之境界乎?水有三形:固液气,人有三业:身语意,下有三趣:畜鬼狱,上有三途:天人修,道有三藏:道德经,佛有三宝,佛法僧,道有三清:元灵德。佛有三身:法化报。细究本意,不外乎道佛两家共赞之水性也。
当悟至水之空性仍不究竟,再把空性打破,转而见诸相非相,再入诸法实相,则可跳出三界,不在五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佛性平等,如来自在。
诗曰:
上善若水利众生,众生本因水性生。
若失水性各坚强,如失佛性堕地宫。
庚寅年六月二十三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78:天道无亲恒于善 2016-08-22
- 老子心语77:天道损余补不足 2016-08-22
- 老子心语76:以柔克刚弱胜强 2016-08-22
- 老子心语75:无以生为贵于生 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