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洛阳 妙志居士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解读]上一品,世尊已经对我们讲了,菩萨于法,要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进而又说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所以说,我们反过来思维:菩萨若住色布施,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著相布施。对于著相布施来说,说明了两个情况:一是对于众生来说,此菩萨尚未抓住大地一切众生皆俱之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没有见到大地一切众生皆俱之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如佛性。二是对于菩萨来说,此菩萨还没有破除自己眼里及六根所见所闻之虚假幻相,也就是此菩萨尚没有见到自己的佛性。那个与大地一切众生无二无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清净自性。所以说,说明此菩萨尚有分别心,与自己有分别心,进而自己对世间众生也有分别心。而无论是自己还是大地一切众生之分别心,归纳到最后就是著了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四相在上一分中已经详细分解过了。为了让大家再进一步明白这四相于修行者所处的层次和对应关系,我们再略说如下: 一、于世间法来讲,我相与人相与众生相乃至于寿者相都是在相对中存在的相对概念,是我们活在虚妄颠倒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还有分别心。若能消除相对,消弭一切分别性,则利于我们找到那个绝对存在的绝对真谛。 二、无论修习“四圣谛”还是“十二缘起”,都离不开我们对自身六根的分解思维,若著相布施,是谓对已而言,于眼根尚有分别心。对外而言,于色象尚有分别心。耳鼻舌身意,声香味触法亦然。故但有喜好,但有好恶,但有执著,但有相对,则统统都是分别心造成的虚妄假相,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菩萨与法应做如是思维,人的一切行为后果,皆是由自己的起心动念造成的。心若不动,世象如何变迁则与自己无关,谓没有缘起也。若心一动,却能随心所动而起觉悟,是谓转烦恼为菩提。当下觉悟,不起于行。若心动复有行动,则十二缘起就会一个不落地完成一个循环后重新再来。 四、缘起有了,而本性是空。纵然长久沉溺于六道轮回,常处烦恼苦海,而本性仍是空相,无有染著。世人所谓的喜乐享受、苦难痛苦、诸般感觉,到最后除了在记忆中留下些许片段的回忆,与六根之本来清净是没有关系的。所谓染著的,都是自心的不清净罢了。 五、若能抛下缘起,不起于心而能见到那个本自清净,本无来去,本不动摇,本自俱足,能生万法的自性。或于眼见见性,或于耳见闻性,或于鼻见嗅性,或于舌见味性,或于身见触法,或于意见法性。但于一根而见性,则一见俱万见,一闻俱万见,一嗅俱万见,一味俱万见,一触即万见,一法即万见,则谓明心见性(理上佛),见性成佛(事上佛)。 至此就不是破四相的问题,而是我心性法一空俱空妙有真空。 所以说,在还没有悟达我心性法空之前,我们还要细心打磨我们的分别心,破除一切分别相,唯有如此,才能精进。若不舍诸爱、诸取、诸受、诸有、诸名色而欲取无上正等正觉者,无有是处。 所以世尊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到这里,身相被分成了两个概念:一是身相,一是非身相。身相谓色,非身相谓空。对于我们凡夫而言,由于色空不能与身相分开,故很难理解这一层意思。也就是说,如来所说之身相,和我们眼里的身相是不一样的。如来所说的身相是真相,是法身;而我们看到的身相是假相,是肉身。但由于凡夫自身的肉身与如来法身不能分离开来,故世尊所说的: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就是指得这种凡夫混然而暂时不能分离的和合相。我们只看到了色身相,如来却在说法身相,乃至于报身相、化身相。这就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故世尊随即说出了一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中的这一偈非常重要,不仅是帮助我们悟道的利器,更是诸修学人保护自己不被邪魔所侵的“降魔宝杵”。我们当常以此偈而警醒自己,在没有抓到哪个如如不动的清净自性之前,我们眼里所看到的一切相都是虚幻不实的,是颠倒的,是妄想出来的。所以我们来看,在这一层面上,世尊之偈是没有相对的,没有特例的。是绝对的,全部包括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没有相对、没有分别、没有例外、没有特殊。 那么,如何才算是见到了真相呢?世尊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就是说,唯有我们学人把世间所有的虚假不实的幻相都破除殆尽了,才能见到如来。 什么是诸相非相?举个例子,诸相非相就是我们把摄像机的功能,把摄像机的使用,把摄像机的成果(录像带)之间的关系真正搞明白了。悟知录像带本空,或只有在清空的状态下,才能在摄像机的作用下,记录外在之景象。最后把录像带这一名色也打破,就自是见到自性如来了。 (责任编辑: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