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习俗

     2006-06-11 10:11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民俗风情 > 民俗风情 > 正文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产生的核心区域之一。洛阳先民从早期的“衣皮带茭”、“披发卉服”到“粗葛为服”、“衮衣绣裳”;从生啖“草木之实”、“鸟兽之肉”到“火化艰食”、“梁肉雉羹”;从“巢穴栖身”到“筑屋而居”,走过了漫长的茹毛饮血的洪荒阶段,实现了人类与动物世界揖别的历史跨越,完成了走出自然迈向文明的质的飞跃。数千年来,衣、食、住、行不仅是洛阳生活习俗的主要内容,也是洛阳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方式,自给自足、节俭为美的传统观念,淳化着洛阳生活习俗中敦礼好义、忠厚淳朴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传统生活风俗既有传承,也有舍弃。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时俗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形成最具时代感和活力的生活习俗事象,充分体现了当代洛阳人生活观念的更新。

 

  服饰习俗

 

洛阳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纺轮、葛布片、骨针、骨笄,二里头夏都遗址出土的纺轮和麻纺织品等文物,证明5000年前直到夏代,早期洛阳人已处在“粗葛为服”的历史阶段。周代则确定了祭礼、朝会、吊丧、婚礼服制,其常服“深衣”经过东汉改制,成为今日袍服的滥觞。东汉的“短褐”、“无挥裤”则是今日民众短式上衣和内裤的最初形制。隋唐盛行的对襟小袖,方领、圆领、鸡心领上衣和各式套裙,仍然是流行不衰的女性衣式。

 

一,日常衣着

洛阳民间日常衣着从清代至20世纪30年代虽大致相同,但款式有了不小变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洛阳城乡居民在衣料和款式上发生了较大变革。80年代以后,日常衣着变化快,款式新颖,衣料和花色更加丰富多彩。

 

(一)衣料  清代民国时期,洛阳民间常服,因身份地位、家境不同而呈现衣料质地与花色程度不同的差别。

 

农民的常服衣料是家织棉布,从弹花、纺线、浆线、络线、上机、织布、印染等、等全过程均由农家自己完成,所以称“家织布”,俗称粗布、土布、大布。乡绅、商贾和较富裕家庭多用细布制作衣服。细布是指当时机械纺织的平纹或斜纹布,老百姓称为“市布”、“洋布”。30年代织贡呢、黑市布、花丝葛等平纹、斜纹机织布大量上市,最有名的是“五匹马布”,俗称“五马名驹青布”和“五福吉祥布”,这种布水色好,不怕晒。富裕之家开始使用这种布料,也有直接购买成衣的,谓之“买细衣”或“买细色衣裳”。

 

(二)花色  洛阳民间着装衣料花色很多,一般以白、蓝、黑、青、灰等素色为主,红色多用于节日喜庆。农村家织布染色的方法较为原始,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为自家织布自家染色,或请民间简易作坊为之。纯色布染制是根据需要颜色或染线后上机织成,或将纯色白布染色。宜阳、新安等县的黑布用捣碎成末的橡壳与污泥揉和染成,称为“沤布”,沤成之后的布俗谓“坑布”。也有从木兰叶(又名乌叶)汁中提取蓝靛,浸泡白布为蓝布,叫“天蓝布”。穷人家嫁女、娶妻及女性平时穿的红绿衣料,是用一些含有红、绿汁液的灌木根茎煮染的。洛宁旧时染布衣料则用红土、芝麻秆灰、核桃皮加橡壳等染成。    土花布多是泡染或煮染的,用木兰叶水泡后晒成的布称为“晒布”,用老鹳草叶汁(一种灌木)煮染或印制的花布称为“搐花布”。也有用印板染制的。印板多用厚板纸刻制,花形有方格、菱形、圆或条状。染制时,将纯色棉布展平在案,上覆印板,用豆面和以胶粉,依次套色,然后洗去豆面干渣,晾干即成。如染制大红、大绿、天蓝、深蓝、灰褐色等颜色者,多请作坊为之。其要求多以吉祥花卉、祥瑞动物为主。这种印花也称“花坑布”。时兴的细布有黑、蓝、灰、咖啡等色,其织纹样多为团福字、团寿字、团万字、“福不断头”等。50年代起,农村改用煮红、煮黑、煮蓝等化学颜料染色。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机制布逐渐代替家织布,各种花色布品种齐全,民间染布日渐减少。

 

(三)衣式  从清代至20世纪40年代,传统形制的日常衣着仍占主导地位。长袍、短褂、上衣下裤等是常服的基本形式,大多粗布制作,袍分棉袍、夹袍、单袍,形式一致,均为竖领右衽,布盘扣,下摆至脚脖处,两侧在膝处开叉,袖长不露手,棉袍面里有粗细布之分,里面之间装絮棉。小大棉袄又称大襟衣,也有单、夹、棉之分。单、夹大襟衣也称“大布衫”,大多数男性穿对襟短棉袄,俗称“马墩儿”,农村戏称为“撅肚袄”或“撅肚棉袄”。大腰带既是防寒保暖的需要,也为了方便劳作。所谓“腰里束条绳,强似穿十层”。男女棉裤都是不分前后的粗腿宽腰大裆裤,因裤腰太宽,束腰时必须先把裤腰横向褶起来。老年人扎腿带,扎腿带时先用蓝色或黑色绣有花卉纹样的细裤筒束住,再用2寸宽的黑棉布腿带在脚脖子处扎束,俗称“扎腿带”儿。

 

深秋、初冬、早春往往乍暖还寒,农村为便于劳动,也有穿套裤的。套裤无档,仅有两条棉裤腿,臀部以上有棉布带束于腰上,俗称“叉裤”。

 

婴幼儿上衣偏襟敞领,名曰“和尚领”,大、小襟相掩,襟上缀布绳束于腰后,下身穿开裆裤子,屁股上带掩襟的是“蒲扇儿裤”,尚未学步幼儿穿裤口连缝不露脚的带脚裤子。旧时,男孩长到12岁不再穿开裆裤。栾川山区幼儿3岁前开裆,3岁缝裆,也称“煞裆”。女孩到12岁由对襟上衣改穿偏襟上衣。

 

“春秋多夹衣”。夹衣为双层衣服,上衣称夹袄,下衣称夹裤,小夹衣式样与棉裤、袄同。粗布小夹衣多为农民和一般城镇居民穿着,富庶之家或商人穿细布大夹衣或小夹衣。农村的富裕家庭也备有粗布夹、单衣,为平时或做活时穿着。

 

夏季裤褂同夹衣形制。农民多穿短袖或汗衫,下身穿长裤或齐膝短裤。女性受“笑不露齿,衣不露肤”传统观念的束缚大都穿长袖。民国时期城内年轻女性开始着短袖、长裙和旗袍。旗袍是满汉两族服装相结合的产物,有如汉代的深衣,上下一统,束腰,从膝部两腿外侧开叉。此衣流行甚广,90年代仍是高雅的传统服式,只是袍叉开得高些。盛夏酷暑,幼儿多戴用红布制作的椭圆形或方形“红兜肚儿”,兜上绣有牡丹、大葱、莲蓬;菱角等纹样,以求孩子聪明伶俐、日后取得功名、富贵。也有绣蝎子、蜈蚣、壁虎、蛤蟆、长虫()“五毒”的,含有祛“五毒”、保平安的心态。男孩兜肚下摆为半圆形,女孩肚兜下沿出尖,形为倒三角。

 

洛阳老城的孩子旧时穿狮子裤,分红、黄两色,裤子缝上有许多寸长小穗,讲究的家庭则在小穗上缀上小铃铛。比较娇宠的男孩穿一套红装,衣、帽、鞋、袜、腰带都是红色,就连棉夹衣里也不例外。至今洛阳仍有此俗。

 

20世纪5060年代,农村老年人的四季常服仍袭旧制。女性穿对襟棉袄,领子较大,可开可关,俗称“开关领”,女式棉裤一改粗腿宽腰大裆裤,两侧开兜、紧腰,右侧开口,名为“偏开门”;男性裤则在前面开口,称“前开门”。80年代以来边远山区老人中仍有着撅肚袄、大档裤的。

 

(四)冠带  清未至民国时期,洛阳民间一般常着的有毡帽、套筒帽、风帽、瓜皮帽和礼帽等。

 

毡帽是与礼帽制式相近的便帽,帽壳为毡做的,呈半圆形,周围有檐,两侧微微向上卷。套筒帽俗称“一把抓”,是用黑丝线织成的便帽。富裕之家戴的“瓜皮帽”,是用六块三角形细布缝制的,帽顶缀有红色珠玉。一般人家的“瓜壳帽”则是用粗布缝制,俗称“帽壳儿”、“帽衬儿、“帽翅儿”。帽顶有布疙瘩,年轻人染成红色,中老年为黑色,守孝之人只能用白色。老年妇女主要戴黑绒帽。黑绒帽俗称“黑包头壳”,与瓜壳帽同,只是从两耳处向下突出两个半圆以起护耳作用,又称遮耳帽。前沿齐眉,黑绒布质地,至今农村仍有戴此帽者。平时老妪戴“卧头”或披黑头巾。卧头又称“护脸”,分左右两部分组成,每部分状如鱼形。绣有佛手、牡丹、寿桃等纹样。

 

幼儿冬季戴风花帽、抓抓帽、脑包等棉帽。洛阳老城、偃师等地的罗汉帽颇有个性,帽沿镶18尊银质小罗汉像,栾川等地称之为“沿爷“。帽后缀4颗铃,帽顶缝上两根犄角。比较盛行的虎头帽因家庭状况不同和地区差异又有所变化。穷人家孩子的虎头帽用粗布缝制,用红绿土布贴花。富家儿童则用细布,并绣花或绣虎头。80年代后,童式绒帽、皮帽、毛线帽等,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五)鞋袜  旧时,农民和一般居民日常穿布鞋。鞋底是用三五层旧布加浆糊粘合晒干的“袼褙”做的,粘叠数层,再用棉线绳或细麻绳衲成。男人鞋底较厚,妇女小孩较薄。鞋底分千层底、疙瘩底、半高跟等。农村妇女赶在农闲季节,有的将全年的鞋底集中衲好。这种习惯在山区一直延续至今。

 

鞋分圆口、方口、松紧口,在制作方法上又有明上和暗上鞋帮之分。农村男性单鞋为黑色圆口,暗上鞋帮,俗称“地包天”;把鞋帮中间并为一条缝鼻者为“一道眉”,并为二条缝鼻者为“两道眉”。棉鞋也有称为“一道脸”、“二道脸”的,这种棉鞋底厚、帮硬、头圆,俗称“踢死牛鞋”。

 

栾川一带,草鞋使用很普遍,葛麻与玉米包皮编成草鞋,称“葛条拍子”;蓑草、菅草编织的草鞋称“不倒脚”;纯用碎布编成草鞋形状的称为“布拍子”。

 

洛阳民间雨、雪天也穿泥屐或“茅窝”,泥屐的木底前后各一高跟,穿时用麻绳缚在脚下行走。茅窝是稻草、苇草编成的,有草底、木底之分。民国时期,洛阳城内还有一种皮质泥屐,木底,前为一拖鞋头状的牛皮帮,底部为四根指头粗细的铁齿,呈四角形,约寸长。也有前后用木齿的,人们穿时不脱棉鞋套在屐上。

 

成年女子鞋式有圆口、尖口之分。圆口带襻儿鞋,鞋面上绣花卉,尖口鞋以三寸绣鞋最富变化:旧时女性裹足,脚小为美,有的鞋不足三寸,鞋多为棉布、细布制作。鞋面绣出草蔓、菊花、牡丹、莲花等纹样,鞋分平底、半高跟和内高跟三种。有高腰棉鞋,也有短腰单鞋。童鞋形式活泼,不会走路的孩子,冬季穿用大红布做成软底或硬底虎头靴,套在连脚棉裤外,两帮缀有靴带。稍长的孩子多穿硬底虎头鞋、猫头鞋,夏季则穿方口带襻儿布底鞋。也有的幼儿冬季穿兰花棉裤,红色“猫鞋”,猫耳、猫眼、猫嘴、猫鼻、猫胡子、猫尾巴,形象逼真,做工也十分讲究,不仅是实用之物,也不失为一件工艺品。





上一篇:须发习俗  
下一篇:起居习惯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