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在北方沙尘刚刚散去、西南旱灾正在蔓延的时刻,不禁想起了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
1963年,竺可桢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把环境问题引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野。在那个“人定胜天”的年月,这些直言尤为可贵。
今年,适逢竺可桢诞辰120周年。3月26日,中科院联合中国气象局、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座谈会,深切缅怀这位20世纪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如果问,竺可桢先生最让世人敬仰的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说,非他一生倡导、践行的“求是”精神莫属。“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竺可桢临危受命,走马上任浙江大学校长,并把“求是”确定为浙大的校训。
竺可桢不仅是“求是”精神的积极倡导者,也是一生笃行“求是”精神的楷模——在浙大西迁中,为保护师生,他不顾个人安危,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20世纪50年代,在“全盘苏化”时期,被誉为“中国摩尔根”的谈家桢教授受到不公正的批判,竺可桢公开为他鸣不平:“政治不能代替科学,对学术研究怎么可以戴政治帽子?”谈家桢后来回忆说:“在那样的气氛中,知识分子已是噤若寒蝉,他却敢于站出来为坚持真理讲话,我是终生不忘的。”
而且,竺可桢在担任浙大校长期间,成功践行了从“教授治学”到“教授办校”的经验。正因为如此,浙大得以在战火纷飞的艰苦环境里依然培养出如李政道、叶笃正、谷超豪、程开甲等一大批杰出人才,被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责任编辑:Xiaohe
- 习近平:孔子学院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 2014-09-29
- 任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基层教育做起 2014-09-29
- 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2014-09-29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