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泥石流百年少见 规划问题加剧灾害

     2010-08-18 10:02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文化快讯 > 焦点集萃 > 正文


 


8月17日,武警在舟曲县城主街道开展清淤工作。新华社发


  京华时报8月18日报道 此次灾害为舟曲近百年所少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痛定思痛,人们不禁要问,灾难为什么会在瞬间发生?吞噬生命的天灾背后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我年轻的时候,那里面都是一人抱不住的树。”今年68岁的北关村村民沈六合指着三眼峪沟说,“那时山上堆积了一米多厚的树叶,洪水根本就流不下来。13年前我去看时,山上光秃秃的了,下了一场雨,就发洪水了。”

  记者看到,由于山大沟深,舟曲县城两边的山上能利用的地方都开垦成了窄窄的农田,挂在半山。目前舟曲多数的耕地都在山上。这种“挂田”的存在,无疑加剧了山体的水土流失。

三眼峪最窄处2米

  除了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影响,在迅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在规划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灾害所造成的后果。

  三眼峪沟是这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一条沟。“以前,水沟两边的距离最宽将近10米,这几年,房子建得越来越多,把水沟挤占得越来越窄。”村民沈六合说,“有的地方,水沟还不到2米宽,人都能跳过去。”

  近年来,三眼峪沟两边的建筑越来越多,不仅县上单位在沟边建办公楼、住宅楼,开发商在建商品房,沟两边的村民不断地建新房,甚至还有外来人口在这里建房,是这几年县城建房最多的地方。村民惠云燕说:“由于没有规划,建房时都尽量向沟边靠拢,使原本可以用来泄洪的河道越来越窄,泥石流的出口越来越小。”

建筑凌乱村路狭窄

  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无疑加大了灾害的损失程度。记者沿着白龙江两岸看到,县城的建筑普遍是“贴面楼”“握手楼”“半边楼”“悬空楼”。此次受灾比较严重的东街村和北关村,村里的小路很多只有1米多宽,仅能通过一辆摩托车,所有的房子像多米诺骨牌,一旦发生意外,居民根本没有逃生的通道。

河道清淤进展较慢

  由于泥石流灾害巨大,加之舟曲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河道清淤工作严重受限。

  17日,记者沿泥石流带从白龙江边步行到泥石流发源地三眼峪沟内,泥石流泥沙表面开始僵硬,但下部依然松软,已受灾的东街村、北关村等依然处于泥石流的威胁下。

  兰州军区开山斧工兵团正在这里日夜不停地清淤。据战士反映,由于施工现场狭小,只能容纳一台装载机作业,清淤速度较慢。

  由于河道内的淤积体构成复杂,既有淤泥又有建筑物中的钢筋水泥,加之白龙江两岸淤泥沼泽地陷严重,机械挖掘量十分有限。据国家防指办公室副主任田以堂介绍,河道疏浚工作任务依旧艰巨。





上一篇:舟曲县城确定在原址重建 将向外转移部分人口  
下一篇: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面临二次重建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