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强降雨影响,四川汶川县映秀镇枫香树村红村沟泥石流致使岷江改道,镇内部分安置房被淹。“5·12”汶川大地震后,地震次生灾害如鬼魅般“潜伏”两年,“潘多拉魔盒”被极端天气打开。
大地震改变了地质生态之后,随时可能暴发的地质灾害成为灾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后几年内,灾区地质灾害仍或频发,专业地质监测和局地危险区域气象监测将面临大考。
大地震后,我们知道泥石流迟早会来,但来势之猛烈超乎大家的想象。在泥石流受灾严重的龙池、清平和映秀几个节点,纵向分布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当时的地震烈度全部超过10度。“死亡之弧”在特大地震后山体整体震裂、松动和破碎,这是造成本次强泥石流灾害的最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随着一场特大地震都发生了变化。研究滑坡著称的许强,将今后5至10年内的研究方向转移到了“高地震风险山区的地质灾害防治”。
本次四川集中暴发灾害,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大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初步算是通过了大考,但接下来几年任重而道远。
汶川地震对地质灾害的改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大地震后3至5年,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之后地质体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可能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
除了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的优势,政府的专业地质监测和局地危险区域的气象监测工作,也将面临大考。
泥石流暴发点,巨石裹挟着泥浆侵占道路,堵塞河道,到处都像被猛兽爪子刨过一样,遍体鳞伤。舟曲县是“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受地震影响,山体松动、岩石裂隙增加,破碎程度加大。此外,舟曲属于半干旱区,瞬时暴雨和持续降雨等均为灾难发生的诱因。
“5·12”地震中成为孤岛,如今新房矗立的绵竹清平乡,从8月12日开始也遭泥石流之殇。
监测预警,被认为是地震后短时间内避免地质灾害造成较大伤亡的最佳手段。如果可以率先查出灾难的来临,及时疏散人群,那该有多好。就如一个灾难后生还的幸存者说,活下去有时候很容易,有时候却很艰难。蝼蚁尚且贪恋人间,何况是人。
遍地可见的满目疮痍还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回荡。哀悼日过后,也算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地震后地质灾害防治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Xiaohe
-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面临二次重建 2010-08-23
- 中国今年已发生14起重大地质灾害 379人死亡失踪 2010-08-14
- 上半年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近10倍 2010-07-15
- 5月四川发生3.0级以上地震11次 最大地震5.0级 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