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黄河渡口多。古有孟津、平阴津、冶坂津、委粟津、硖石津、水平津、富平津。这些渡口,是战争中调遣兵将、运输辎重的水上通道,也是攻守洛阳,进军四方的主要河津。 孟津曾被更改为盟津,由于周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公元前11世纪,商朝纣王昏庸...
孟津有水,首属黄河。黄河在孟津境内由急变缓,曲折蜿蜒,流经5个乡镇,流程60公里。 孟津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以孟津小浪底为界,西属山谷性河流,两岸夹石,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东属平原性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古时称黄河孟津段为“孟津河”,唐...
邙山人杰,有祖籍孟津的韩愈,借居孟津的姜子牙、狄仁杰、王维,还有生于孟津卒于孟津的神笔王铎。 王铎(159卜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孟津老城(今会盟)人。18岁中举,20岁中进士,21岁入翰林,22岁任江南主考。他在江南乡试,一连三场均命题“子曰学而时...
邙山地灵,每个峰岗,每个村庄,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和感人的故事。扣马村记叙着伯夷、叔齐扣马面谏阻止武王伐纣的故事,伯乐村告诉人们伯乐善识千里马的典籍,白鹿庄更有白鹿救秦王的传奇。 白鹿救秦王,是说唐高祖李渊平定西方之后,派其子秦王李世民东征洛...
汉光武帝刘秀为汉朝中兴之主,文治武功卓著。他28岁起兵舂陵,参加绿林农民起义军,决昆阳,拔邯郸,安河内,屯孟津,取长安,回师宜阳,收降刘玄,削平群雄,定都洛阳,经过近30年的征战,推翻了王莽政权,统一了天下。 他在位33年,因勤于政事,柔道治世,...
孟津山水乃风水宝地,兵家要塞。清嘉庆《孟津县志》记述孟津“东连洛口,西据毂城。崇邙障其南,黄流绕其北,迎番羌之贡道,锁蜀陇之咽喉,殆以有表里山河之势焉。故自禹以来,有以同盟伐纣,有以绝河亡秦,东汉之设关也以二渡,元魏屯兵也以河桥,以至齐戍...
孟津又称阴津、河津,周代又称盟津。位于黄河南岸,距洛阳15公里。南靠洛阳市区、北临黄河、东临偃师、西接新安。面积767平方公里,人口44万。该县地处邙岭,中部高,南北低,西部高、东部低,势如鱼脊。全县为七成丘陵二成山,只有一成是平川的地势分布。...
汝阳县城西南隅有一条长300米,宽9米的古老街道,名叫甪里街。这条街道是因西汉时期甪里先生居住而形成的,距今一有二千多年的街龄了。 《史记留侯世家》索隐陈留志载:甪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角里先生。西...
碑体开裂碑首倾斜字刻剥落地基下陷 偃师市山化乡寺沟村的麦田里,竖立着一通近10米高的北宋会圣宫碑。这通碑是我国现存较大的古碑,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然而,记者近日来到寺沟村时,发现会圣宫碑的现状堪忧。 会圣宫碑坐落在...
首阳山,为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处,海拔359.1米。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首阳山镇,因境内有首阳山,故名。 首阳山之所以名闻遐迩,当与伯夷、叔齐有关。伯夷、叔齐乃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死,遗命叔齐继位,而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遂让位于...
缑山,位于古缑氏镇东南约6公里,海拔300余米。孤峦傲立,突兀俊美,为嵩山少室36峰之一,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河南府志》载:“缑山,在县南(指偃师老城)40里,孤峰突出,周灵王太子晋升仙于此。”《山拇助云:“缑山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泉...
小南顶,又叫万安山,在偃师西南50公里与伊川交界的李村、寇店境内。为熊耳山系,和嵩山西余脉相连。古称大石山、石林山、玉泉山,俗呼叫“小南顶”(仅此于南顶——武当山)。东汉诗人曹植在《送应氏》中写道:“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因此,这里又称...
景山在偃师市境中部而偏东,东西走向,东起缑氏境的李家沟、石家沟,由高到低,西至涧水以东。与其说是山,倒不如说是岭更为贴切,尽为黄土结构,不见一石。故山北之人呼其南岭;山南者则土叫其水岭。 明弘治《偃师县志》:“景山在县25里。殷汤徙西亳、德被...
牛心山,在偃师市西南50里地方的群山环抱之中。明弘治《偃师县志》载:“牛心山因形色俱似而得名。”说它形似牛心,倒也勉强。但色呢?它是一座纯青色大理石头构成的山峰,不过,在峰巅之处,倒是有赭色石头,光泽明亮,宛如珠宝,从青石中挤出,真正的“形色...
邙山,作为偃师北部的天然屏障,横贯东西,由洛阳蜿蜒入境百至巩域,系崤山余脉。处东经112度51分,北34度45分。 邙山,其峭拔险奇,不如华岳;其巍峨瑰丽,亦较之泰岱逊色。然而,它称著史籍,遐迩闻名、独享盛名三千年,却为国内其它秀峰名山所难企及。 《...
伊洛河,是伊河与洛河的简称,或者是指二水交汇后的称谓。不过,古代的伊河与洛河相交于偃师西部,甚至原洛阳境内。据地方志记载,伊河有几次暴涨,出龙门口后,直冲正北方向,也就是今洛阳南关外,与洛河汇合使伊河改道。 据《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时,伊河...
偃师古称西毫,周朝始称偃师。位于河南省西部,东傍巩义,西连洛阳,南倚嵩山,北临黄河。伊洛二水从境内横穿而过,是一片开阔富饶的沃野平原。周朝武王伐纣之后,在偃师筑城以息偃戎师,“偃师”之称始于此。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面积943平方公里,...
风景秀美的万佛山 北出洛阳35公里的黄河北岸,有着鲜为人知的万佛山旅游区。该旅游胜地位于吉利区与济源市交界处的柴河村,总面积达,09公顷。它北倚太行、南望黄河、左枕黄岭、右邻湛河,湖光山色,风景秀丽。淳朴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石窟文化融为一体。独降...
龙门山色自古以来都列洛阳八景之首。这里松柏苍翠、泉水叮咚、窟龛密布、碧波荡漾、鱼跃水面、行船穿梭、清山绿水相辉映,长桥卧波起彩虹。使文人墨客留恋忘返,赋诗填词,诵唱不绝。 龙门实是“伊阕”。伊河东西两岸,两山对峙,恰如门阕,伊水中流,自春秋...
洛阳八大景在洛阳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而洛阳八小景则随着年代久远和景物移换,而渐为人们淡忘。清朝洛阳知县蔡松林提出了洛阳十二景:东城桃李、西苑池塘、石林雪霁、午桥碧草、伊沼荷香、廛壑朱樱、天坛倒影、翟水叙潆、台栖紫凤、峪吼青牛、飞仙洞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