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岩位于石井乡南面,青河支流的上游,南依青要山麓,北临荆紫山支脉,处于深峡幽谷之间。漏明岩,又名“阳岩”,古称石门。自青要山麓向沟壑中伸出一支脉,崖高千米,长不足里,两侧如削,厚约数米。半崖上有一石孔,贯通南北。远望石壁,透出一片天光,恰...
龙潭沟位于石井乡西部,荆紫山脉西南的山脚,距石井乡约二十里,系青河的发源处。流水由半崖喷出,形成二梯式瀑布。浪花飞溅,四时不绝。崖下是碧波荡漾的潭水。周围群山环抱,成天井式的小盆地,两侧有五条山岭如龙一般汇于这里,故称“五龙潭”或“龙潭”...
荆紫山脉横亘于新安县北部黄河岸,绵延五十余公里。荆紫山景区属新安县石井乡。西隔峪里大峡谷与黛眉山为邻,东越青河与青要山相望,南有崤山余脉与群峰交汇,北跨黄河与中条、王屋二山对峙,下行20公里抵小浪底大坝。荆紫山脉共有12峰,峰峰相峙。古诗有:...
始祖山,又名南石山,位于新安县城北40公里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居。黄帝建立国家后,又在这里营建了国都。故《山海经》称之为“实惟帝之密都”。可见始祖山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站在山上,但见黄河挟一路风雷,带一路浩歌,盘山过...
青要山位于新安县境北部,东西绵亘40余公里。中心景区在西北部曹村乡的城崖地,为畛水发源处。濒临黄河,距洛阳市70公里。《山海经》载:“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神武罗司子。”又说:“是山宜女子,有鸟焉,名曰(幼鸟),食之宜子”,“有草焉,名曰荀草....
九曲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发源,飞流直下,奔腾呼啸,穿山越崖,经黄土高原雄浑风格的洗礼,到达莽莽中原的河洛地区,被新筑的小浪底大坝拦腰截住,汇成了山岛耸峙,烟波浩淼的水上乐园——黄河万山湖。 这里的黄河,一改往日黄浪浊天,波涛涌动的雄姿...
出孟津县城沿邙山脊背东行2公里,南侧有一古冢,人称赵冢。登斯冢远眺,南可见龙门东西二山,墨绿相对,引发人们对石窟的许多遐想。待晚霞初照,借阳光东望,可清晰看到凤凰山顶似风头高昂,几欲腾空而起,振翅高飞,然久待不起,不禁又使人想到扣马而谏的伯...
游小浪底最佳处应在黄鹿山。黄鹿山因有黄鹿而得名,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神山。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称帝以后,除了理政,就是狩猎。有一次,他带人马随从近百人上北邙打猎,马首前不远处,有一白鹿受惊,飞快向西北奔跑。李世民就一边放马追赶,一边拈弓搭...
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不标郑州,不标洛阳,但必须标上孟津,因为孟津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说得再准确一点,不应是孟津,而应是孟津的一个小村庄——小浪底。 小浪底是大禹治水时给取的名字。大禹治水时,小浪底不叫小浪底,而叫单阳,是当时的一个小县城。...
黄河每次泛滥决口,都吞噬无数的生灵和良田,使下游的人们背乡离井讨荒要饭,客居他乡。而今某些地段的悬河,实在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库容可达126.5亿立方米,库区沉沙面积广阔,可保证下游河床29年不增高,将把防洪能力由六十年...
黄河上的小浪底,早在蛮荒时代大禹治水时,它因是治黄的一项伟大工程而闻名。《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夏禹王导河积石“南到华阴,东到砥柱,又东至于孟津”的历史史实。那时的小浪底南、北、西三面是山,黄河水到此被阻,不能畅流,两岸田园淹没,村舍倒塌...
孟津黄河渡口多。古有孟津、平阴津、冶坂津、委粟津、硖石津、水平津、富平津。这些渡口,是战争中调遣兵将、运输辎重的水上通道,也是攻守洛阳,进军四方的主要河津。 孟津曾被更改为盟津,由于周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公元前11世纪,商朝纣王昏庸...
孟津有水,首属黄河。黄河在孟津境内由急变缓,曲折蜿蜒,流经5个乡镇,流程60公里。 孟津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以孟津小浪底为界,西属山谷性河流,两岸夹石,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东属平原性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古时称黄河孟津段为“孟津河”,唐...
邙山人杰,有祖籍孟津的韩愈,借居孟津的姜子牙、狄仁杰、王维,还有生于孟津卒于孟津的神笔王铎。 王铎(159卜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孟津老城(今会盟)人。18岁中举,20岁中进士,21岁入翰林,22岁任江南主考。他在江南乡试,一连三场均命题“子曰学而时...
邙山地灵,每个峰岗,每个村庄,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和感人的故事。扣马村记叙着伯夷、叔齐扣马面谏阻止武王伐纣的故事,伯乐村告诉人们伯乐善识千里马的典籍,白鹿庄更有白鹿救秦王的传奇。 白鹿救秦王,是说唐高祖李渊平定西方之后,派其子秦王李世民东征洛...
汉光武帝刘秀为汉朝中兴之主,文治武功卓著。他28岁起兵舂陵,参加绿林农民起义军,决昆阳,拔邯郸,安河内,屯孟津,取长安,回师宜阳,收降刘玄,削平群雄,定都洛阳,经过近30年的征战,推翻了王莽政权,统一了天下。 他在位33年,因勤于政事,柔道治世,...
孟津山水乃风水宝地,兵家要塞。清嘉庆《孟津县志》记述孟津“东连洛口,西据毂城。崇邙障其南,黄流绕其北,迎番羌之贡道,锁蜀陇之咽喉,殆以有表里山河之势焉。故自禹以来,有以同盟伐纣,有以绝河亡秦,东汉之设关也以二渡,元魏屯兵也以河桥,以至齐戍...
首阳山,为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处,海拔359.1米。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首阳山镇,因境内有首阳山,故名。 首阳山之所以名闻遐迩,当与伯夷、叔齐有关。伯夷、叔齐乃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死,遗命叔齐继位,而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遂让位于...
缑山,位于古缑氏镇东南约6公里,海拔300余米。孤峦傲立,突兀俊美,为嵩山少室36峰之一,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河南府志》载:“缑山,在县南(指偃师老城)40里,孤峰突出,周灵王太子晋升仙于此。”《山拇助云:“缑山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泉...
小南顶,又叫万安山,在偃师西南50公里与伊川交界的李村、寇店境内。为熊耳山系,和嵩山西余脉相连。古称大石山、石林山、玉泉山,俗呼叫“小南顶”(仅此于南顶——武当山)。东汉诗人曹植在《送应氏》中写道:“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因此,这里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