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99米洛阳造地藏菩萨在九华山现“真容”(4)

     2011-05-24 09:20 阅读:
主页 > 文化快讯 > 文化河洛 > 正文

二种观道 唯心识观
  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随心有所缘念。令心知己内心,自在念想,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自见有差别相。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是名修学唯心识观。修学唯心识观的步骤有以下三点:   (1)修色寂三昧:守记内心,则知贪嗔痴想,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阳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2)修奢摩他观:得色昧三昧已,进一步当修奢摩他观,思维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去无来。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   (3)修毗婆舍那观:想见内外色,随心生灭。乃至见佛色身,也随心生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非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离一切执,去一切见。   地藏菩萨认为能如是修习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

真如实观
  修此观者,当知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妄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此三昧时,受、想、行、识,粗分别相,不现在前,辗转得入心寂三昧。   上述二种观道的修学,利根者已知一切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犹如梦幻。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当修真如实观。钝根不知一切境界,悉是唯心,染著情深,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令先修唯心识观。   至于那些善根微薄的人,诸恶烦恼,不得调伏。畏堕恶道,畏不常值佛、菩萨,不得听闻正法。可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念地藏菩萨名号。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菩萨法身及诸佛法身,与己身体性平等,无二差别,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此人舍身,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又地藏菩萨教导,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希望教友们,常念恭敬“南无地藏王菩萨”,和《地藏菩萨本愿经》。这对于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虔诚的佛教信徒,来报答四种恩,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大事。

灭罪真言
  地藏菩萨灭定业、碎地狱真言曰:“唵,钵啰末邻陀宁,娑婆诃”。(梵文:Om, Pramardane, Svāhā! 
比较接近的发音应为:唵,颇罗摩何德内,斯瓦哈!ōng,bō là mò lín tuó níng,suō pó hē ) 据说效果明显,所以广为传诵。

地藏歌偈

地藏赞
  地藏菩萨妙难伦,化现金容处处分。   三途六道闻妙法,四生十类蒙慈恩。   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   累劫亲姻蒙接引,九莲台畔礼慈尊。   南无九华山幽冥世界地藏菩萨摩诃萨。

地藏菩萨灵感歌
  南无地藏王菩萨,昔为慈孝心,弘愿渡母娘。   诸佛前弘愿广,分身化十方。   如意宝命珠,降魔金锡杖。   圣号若称扬,消灾除罪障。   大慈大愿,十轮拔苦,本尊地藏王。   慈悲不可量,悲愿如海洋。   忉利天礼法王,世尊嘱地藏。   弥勒未生前,娑婆作慈航。   愿佛莫忧伤,愿佛莫忧伤。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犹示声闻相。   南无地藏王菩萨,降迹新罗乡。   渡海入大唐,九华山建道场。   闵公修供养,化一袈裟地,遍覆九子峰。   大愿地藏王,大愿地藏王。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愿地藏王。

请到的地藏菩萨像平时养护方法
  地藏菩萨像在养护时,需要用东密的御守盐净化,每3各月净化一次。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御守盐调和水后擦洗佛像,另一种是用御守盐把佛像埋起来24小时,埋起来净化的效果最佳。每此净化后用在“御守宣”上写祝福、愿望、和之前修行的功绩,在佛像前放置24小时候。焚烧“御守宣”

法门修学
  第一、修唯心识观: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随心有所缘念。令心知己内心,自在念想,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自见有差别相。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是名修学唯心识观。修学唯心识观的步骤有以下三点:   (1)修色寂三昧:守记内心,则知贪嗔痴想,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阳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2)修奢摩他观:得色昧三昧已,进一步当修奢摩他观,思维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去无来。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   (3)修毗婆舍那观:想见内外色,随心生灭。乃至见佛色身,也随心生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非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离一切执,去一切见。   地藏菩萨认为能如是修习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   第二、修真如实观:修此观者,当知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妄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此三昧时,受、想、行、识,粗分别相,不现在前,辗转得入心寂三昧。   上述二种观道的修学,利根者已知一切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犹如梦幻。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当修真如实观。钝根不知一切境界,悉是唯心,染著情深,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令先修唯心识观。   至于那些善根微薄的人,诸恶烦恼,不得调伏。畏堕恶道,畏不常值佛、菩萨,不得听闻正法。可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念地藏菩萨名号。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菩萨法身及诸佛法身,与己身体性平等,无二差别,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此人舍身,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又地藏菩萨教导,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希望教友们,常念恭敬“南无地藏王菩萨”,和《地藏菩萨本愿经》。这对于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虔诚的佛教信徒,来报答四种恩,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大事。

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 方海权著
  地藏菩萨于十方世界救度无量众生,在我们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令众生不堕落黑暗的恶道,得福无穷,故称之为幽冥教主。   而地藏菩萨对我们实施的教育有三种:一为断恶。二为修福。三为修三昧。断恶是不堕恶道的保证。修福是福报的源泉。修三昧是超凡入圣的因。   “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地藏菩萨的大慈悲拔苦精神。菩萨教导我们行菩萨道要不怕艰难,心不退转。己身要勤修戒定慧,远离贪嗔痴。把佛法教与众生,把财物施与贫苦大众,深入服务于弱势人群之中。不管身在任何职业任何身份,要尽职尽份帮助大家。这就是地藏分身无数去度众生的菩萨精神。   由于地藏菩萨救度三恶道苦,以及妙法门使大众不堕落三恶道去受苦,故人们尊敬称为:南无幽冥教主本尊大愿地藏王菩萨。

地藏与九华山的净土信仰
  摘要:中国北方净土信仰传播到新罗后,在圣德王时代的朝鲜半岛流行开来。青年金地藏受到弥陀信仰和弥勒信仰的熏陶,入唐求法至九华山所开创的早期九华山佛教是净土宗。净土信仰流传至今。金地藏是东亚佛教文化互动传播的重要人物,在中韩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佛教最早传入朝鲜大约在高句丽时期小林兽王2年(372年)。前秦王符坚遣使者及僧人送去佛经及佛像。新罗佛教一般认为是衲祗王时期(417-418年)从高句丽传入的。新罗时代到中国来的著名高僧有玄光、明观、无相、圆光、智明、慈藏等。对于其中慈藏在中韩佛教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中韩佛教史研究论者大都比较关注其对于新罗佛教改革、律学的传播和“新罗佛教根本本土论”的提出上,实际上慈藏对于新罗传统佛教衰落后时代的净土信仰流行也做了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准备。他对于净土经典的注疏《阿弥陀经疏》和《阿弥陀经义记》具有开创意义。其后大批的学僧们也参与了注疏工作。较有代表性的有:   圆测:《无量寿经疏》《阿弥陀经疏》   元晓:《两卷无量寿经宗要》《无量寿经宗要》《阿弥陀经义疏》《游心安乐道》《般舟三味经疏》《般舟三昧经略记》《弥勒上生经宗要》   法位:《无量寿经疏》《无量寿经义疏》《观无量寿经疏》   义湘:《阿弥陀经义记》   憬兴:《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阿弥陀经略记》《观无量寿经疏》《三弥勒经述赞》《弥勒经逐义述文》《弥勒上生经疏》《弥勒经述赞》《三弥勒经疏》   遁伦:《阿弥陀经疏》   义寂:《无量寿经疏》《无量寿经述义记》《观无量寿经纲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疏》《弥勒上生经料简》。   玄一:《无量寿经记》《观无量寿经记》《阿弥陀经疏》《随愿往生记》   大贤:《无量寿经古迹记》《观无量寿经古迹记》《阿弥陀经古迹记》《称赞净土经古迹记》《弥勒上生经古迹记》《弥勒成佛经古迹记》《弥勒下生经古迹记》。   从以上著作来看,新罗的净土信仰包括弥勒信仰和弥陀信   仰。①文献资料又表明,新罗佛教中的弥陀净土信仰流行开来是在善德王(632-646年)圣德王(702-737年)、孝成王(737-742年)、景德王(742-765年)、慧恭王(765-780年)时期。善德王时,宰相金良图信仰佛教后,曾在兴轮寺塑阿弥陀相。景德王时,布川山有五比丘尼念阿弥陀佛名号长达数十年而成正果。几乎在同时,南山东麓避里村有异僧人,常念弥陀名号,全城360坊17万户皆闻其声,莫不敬之。②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名为《白月山两圣成道记》重要文献,它表明圣德王时代是新罗净土信仰最为流行的时期。新罗白月山南仙川村的努月兮夫得与怛怛、朴朴二人在无等谷分别结庵修道,努月兮夫得勤修弥勒,怛怛、朴朴礼念弥陀。到圣德王八年(709年),努月兮夫经受了观音菩萨的种种考验,最先得道。怛怛、朴朴虽有曲折,但在努月兮夫得的帮助下,也继而成圣。景德王即位之第二年(756年)为之建白月山南寺,次年塑弥勒、弥陀二尊像分别奉供,赐额“现身成道弥勒之殿”和“现身成道无量寿殿”。这一记载在新罗流传甚广。③一直到元圣王(785-799年)之后,弥勒信仰和弥陀信仰仍然很流行,这从《三国遗事》等文献中也可窥见。   依据《九华山大辞典》(黄山书社,2001年)和谢澍田先生的《地藏菩萨九华垂迹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对于金地藏生平和家世可以有三点结论。其一,金地藏是新罗王室金氏近属或支属;其二,金地藏生卒年为约696-794年;其三,金地藏涉海入唐求法的时间是约720年,时年26岁。以上观点为绝大多数九华山佛教史论者所接受,笔者也认为这一考证是合理正确的。综此,金地藏在新罗大体所处的时间是696—720年,是其青少年时期。这正是新罗净土信仰最为鼎盛的时期,新罗王室也信仰和支持净土教。可以判断,与王室关系密切青年金地藏初涉佛教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净土信仰的影响。   唐费冠卿在元和8年(813年)所撰的《九华山化城寺记》是研究九华山佛教最可靠的文献之一。其中最早记载了金地藏卓锡九华山的经过。其中有“素愿写四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喻荡等写献焉。自此归山,迹绝人里。”,被称为“喻荡献经”。对于“四部经”未有详尽说明,于是有两种意见。其一是四部经为窥基所定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鼓音声陀罗尼经》等四部净土宗所持的经典。由此知其所弘之法与净土教有关。④其二认为,四部经当为禅林四大部经,即《华严经》、《宝积经》、《涅?经》、《般若经》,原因是僧地藏在成都大圣慈寺被称为禅师,其所弘之法为禅宗一系。⑤笔者认为第一种意见较有说服力,金地藏“素愿写四部经”,与其在新罗的青年时期受流行的净土信仰熏陶相呼应。净土信仰发端于古印度,东汉末开始传入中国,东晋以后日见盛行。净土宗又名莲宗。初祖为东晋名僧慧远(334-416年),他于庐山与“十八贤”、“掘池植白莲”而成立白莲社。到唐初善导(613-681年)时这一教义体系已经完成,正式成立了中国的净土宗。其突出的特色是“口称念佛”。中国的净土宗与其他佛教宗派相比,在理论上没有深奥的哲理,修行方法很简易,中唐以后民间净土信仰广泛流行,后与禅宗相融合。⑥金地藏在九华山诸葛节等人的帮助下创建化城寺时,曾开凿放生池,栽培很多莲花,另在“池边建台,厝四部经,终日焚香,独味深旨”。因此,后来陈岩的《九华诗集》中有诗称:“簇簇青莲开潭间,老僧夸说旧栽培。不染花心性净安,净安原从净土来。”莲与净土信仰有密切的关联。随后梁武帝对净土宗代表人物之一的昙鸾很崇信,赐名为“肉身菩萨”。唐宋以后,人们把埋入金地藏遗体的塔院称为“肉身宝殿”,特别是明神宗也在万历中期,赐给金地藏塔“护国肉身宝塔”之名。清刘柏又有《登望华亭次韵王文成公》,其中也记载了“深山如太古,净土生瑶草”的诗句,这是九华山当时佛教净土信仰依然很流行的写照。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自唐以来九华山净土信仰的流行。   九华山佛教文化是儒道释文化的杂糅。今日九华山肉身宝殿前的灵官殿是便是道教神转化为佛教护法神的。而在灵官殿之上大肚弥勒殿则是九华山净土信仰的文化表征。金地藏之后的九华山受南禅在这一地域的兴盛影响,净土宗与禅宗逐渐合流而融为一体,禅净兼修才成为僧修的主要方式。   可以认为,入唐前的青年金地藏生活在净土流行的新罗,归依佛门而入唐求法卓锡九华,其所开创的九华山早期佛教是净土宗。九华山早期僧人多为新罗学僧,所持经典为净土四部。而且早期九华山道场与外界又相对闭锁与隔绝的。学术界对于金地藏所学所持佛教宗派一直有争议,笔者认为从金地藏早年在新罗的生活学习的文化宗教背景可以找到答案,即金地藏所学所持为净土宗,九华山早期佛教也是净土宗。   净土信仰是东亚文化圈国家普遍的文化民俗现象。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观察,中国北方净土信仰传入新罗半岛后流行开来,而后由金地藏及新罗学僧输入到九华山而流传自今,成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色。金地藏是中韩净土信仰互动传播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言及金地藏在中韩佛教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时,论者一般都提到金地藏是九华山佛教的开创者,是儒教文化圈国家的佛教信众中有崇高的威望的地藏菩萨。中韩佛教文化史论者也较多注意到中国佛教对韩国佛教的巨大影响,而金地藏的功绩还在于其传播净土信仰的过程典型体现了中韩文化交流的双向性特征,在中韩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应该有着突出的地位。



上一篇:洛阳创建:惠民利民 建设幸福洛阳  
下一篇:台湾拳友来洛学习南无拳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