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形成,也是一动态的变化过程,一方面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最最重要的是“百病皆生于气”。这些因素影响机体的正气,造成偏盛偏衰,不循常道。偏胜则篡侵他位,化火生痰,不及则各位空虚;不循常道则溢于脉外,形成伏邪,这些给外邪的侵入准备了空间的条件(位)。若机体正气不能复中,无暇抗邪则又给疾病的形成造成了适度的环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邪由表及里,连攻其位,与有形之物结合,形成种种疾病,此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另一方面,若外界自然失时,气候反常,变气为淫,给病症的形成创造了时机,病邪作用于机体,随时光变迁,戕伐正气,阻碍气机,使正气“阴阳移位”失于常度,破坏节律,失位失中,令邪自外达内,逐渐深入营血、下焦、居位得中,形成沉疴。正如坤卦初六爻辞所言:“履霜坚冰至。”此句是阳进阴退,阳顺阴逆,故阳自七进九为老阳,阴自八退六为老阴,阴极则变,故《易》用六也。六代表阴爻。坤为至阴,其性柔寒,初六为坤卦始,夏至一阴初生,阴微故以霜为比喻,当脚踏住霜时,应预见到,其势必盛,坚冰必至。本句寓含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无论在哲学和医学中,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内经?玉机真脏论》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这段是讲中医治“未病”,怎样把握好“时间”、“时机”,防微杜渐的治疗原则。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受气于心,肝木生心火,这是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脾,肝木尅脾土,这是逆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肾,肾水生肝木,这是气舍止于其所从生,至肺而死,肺金克肝木,这是死于其所不胜。余类推。这是逆传而死的情况。如果能预先知道这些理论和知识,从而进行防治,可以使其不传,如果防治不及时,或者不做治疗,将要在各脏传遍以后,至其所不胜之脏时而死。
上述的原则,就是《内经》中认识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整体观的理论体系,也是《易经》中“位”“时”“中”的理论体系,弄清了这些理论之后,便知道肝病之所以传脾,心病之所以传肺,脾病之所以传肾,肺病传肝,肾病传心,都是传的脏气,不如所传脏气强的原故,五脏之间为什么有这“所不胜”的关系呢?这就是由于肝、心、脾、肺、肾、木、火、土、金、水、生、长、化、收、藏等一系列的理论演绎得来的。
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将四季的阴阳盛衰情况结合一天之中(把一日分为四时)疾病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 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综上所述,疾病的形成,是正气和邪气在“位”“时”“中”上争夺的过程,如果人体正气遭到破坏,失位、失中、违时,必然导致病邪步步侵入,达到得位、得中、适时的情况下,疾病才会发生。
(三)、对疾病防御的指导
既然明白了疾病产生的机理,就应该设法为正气的得位、得中、适时创造条件,使邪气无位可居,无中可得,适时预防疾病,使病生无由。
《易?杂卦》说:“损益,衰盛之始也。”即说明凡事要顺应盛衰,盛者必损,损者必益,如乾卦的初九爻,随着阳气的由微到盛,活动也应由潜到飞。《素问?四气调神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災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要顺应春夏两季特点,着重养护阳脏,即肝、心两脏。春夏养肝心,则可免上亢“逆春气”之“肝气内变”及“逆夏气”之“心气内洞”之证。到秋冬二季要调养肺肾二脏。养阳养阴以从其根,能和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取得一致,就是从根本上作好了养生保健工作,顺应了四时阴阳,万物会终而复始也。终矣而始,是死而复生之本也。从之则治,所以生也。因此人体就不会发生严重疾病。
总的来说:“人类应保护自身元气,顺四时而适寒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使元气保合,真气从之,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长寿状态。
(四)、用来确立治疗原则
人体的正气和疾病的形成都存在着“位”“时”“中”的相互统一。那么每一个治疗原则都应该顺从病机反映出“位”“时”“中”的概念。
首先,通过四诊(望、闻、问、切)综合分析病情,依据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症状表现,准确的确定病位属何脏何腑,何经何络,属气属血,属卫属营,在上在中;辨明疾病的属性,属阴位阳位。从而明确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并据正邪得“中”情况,明确疾病的虚实,确立相应的治则,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再根据疾病产生的时间观和空间观,应积极地早期治疗,切断病之进路,充实各“位”正气,促使机体和合,不使病邪深入成灾,坐失良机,正如《素句?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五)、指导临床用药针灸
在确立了治疗原则后,药随法遣,针对病位病情,选用归经一致的药物,使组方方向性强,能直达病所;药物的气味和药力,应以“中和”为宜,既不太过亦无不及,太过则伤正气,不及则药不抵病,应保持适当的“中和”状态。还应时时照顾正气,使正气抗邪有力。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样所组之方,既能直达病所,又能适去其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