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01:玄道无名众妙门(2)

     2014-06-24 21:1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立了诸般名相,又破了诸般名相。为何尔?先立诸名相,是为以相显玄体。后破诸名相,是为玄体利万用。不立诸相,玄体不显。不破诸相,无利妙用。故不立不破,不破不立,立破同时,破立归一,圣人慈悲之心也哉。

  故我们至此应该理出一个相对清晰的思路,《道德经》中的最高概念不是道,也不是德,而是玄。玄为体,道为相,德为用,名为识。

  名即明也。名,是我们认识世物的路径,从小到大,我们学了很多的名词,概念,都是为了认识这个世界及万象的,是所谓的“明”道理,“悟”心智的方式、方法。故名,亦为明也。两者混用,各各体悟。名明本义无殊,深浅分而用之。

  所以我在自序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德经》是不需要解释的。也是不能解释的。一解释,就如醍醐妙味掺了水,不是原汁原味了。一解释,就落到了自我的小境界里,离老子的本义就远了。所幸的是,这个远近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只能尽量地把《道德经》解的离老子内心的本义越来越近,而不要越来越远,也就好了。若能真正的抓住了大道之核心本质,以老子之心为心来体悟《道德经》,想来也就不会出大错,而遗误后人了。慎之慎之。

  我们常说老子之道,妙不可言。亦如佛法之“不可说”。可说者,可言者,话一出口即落言诠,非第一义谛。纵百密亦难免一疏,所以诸般言说,只是在帮助我们体悟天地自然,宇宙万物,真我道性之大道本义。且不可迷误自性,留恋沿途风光,误了道性真人,佛性真如。沦落生死,辗转六道。苦海无边,无有出期。每每思之当今世人万相,总不免扼腕叹息,徒唤奈何。只愿世人佛也好,道也好,儒也好,圣也好,神也好,但求做真人,莫执假我身。妄尽还源时,俱是极乐人。

  是为盼。

  写到这里,众妙之门的《道德经》首篇我们就已经基本解说完毕了,虽说百密一疏,难以圆满完美,但总算是道不远人,故也就距老子之心语不远了。但我在前面既然已经提出了老子在首篇中不仅提出了诸多名相,同时还将学道修道之径路、证道都一并表述出来了,如果不就此解说一下。可能会让人产生疑惑,进而非难。本来我是想在后面相关的章节中再详细解读的,但为了增加同参道友的信心和愿力,在这里就简要的解释一下。

  为了方便大家的思维习惯,我就修证次递从下向上来解说。

  修道之法门,证道之果,重点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此一句也就把修证次递都一一体现出来了。为何尔?此一句话,其实是四段话,我们一起来看。

  修行第一阶段: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
  修行第二阶段: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
  修行第三阶段: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
  修证第四阶段: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

  会者自会,不会者我们接着向下看。逐字解析如下:故者:如是也,本来也。常者:真常也,本我也。无者:空无也,无有也。有者:妙有也,有无也。欲者:欲望也,希望也。以者:以用也,借以也。观者:反观也,又见也。其者:道元也,玄体也。妙者:妙明也,自性也。皦者:清楚也,清净也。(同字略)

  这些逐字的解释,只在独字和修证的第四阶段体现,之前的,可混于一般字义,不再繁述。

  修行第一阶段:所以我们能做到经常无欲念妄想,可以用来观察道元玄体的奥妙。若我们经常有欲念妄想,可以用来反观道元玄体的本来清净。所谓转烦恼为菩提是也。

  修行第二阶段:能达到本我的空无了,也就是破了我执。希望能借以观察道元玄体的奥妙。常有,也就是常有智慧生出,希望能观察道元玄体的本来清净。这一阶段,我执虽无,法执还在。

  修行第三阶段:故常,体露真常,妙明显现。在无欲中又见道元玄体的正等妙义。真常显露,明心见性,在欲念妄想中又见道元玄体的本来清净。此时,法执也破,无我无法。

  修证第四阶段:一个字:故。故者:原来如是,本来如是。如来显化,妙明常乐。入常乐我净又见道元玄体本来妙用。无中生有,真空妙有,以利万用。以世间有常性破世人之无常道心令其又见道元玄体之妙有真空:本来清净,本不动摇,本无生灭,本自俱足,能生万法诸义。至此,道法诸般次递修证圆满。会者即是明心见性者。复以菩提作种,以利群生,令其觉悟者也。

  诗曰:玄之又玄众妙门,道门自有大乾坤。
        道常德名诸般相,一破无余即真人。

                                             2010-6-5
                                         庚寅年四月二十三





上一篇:老子心语:图解:玄道名常义图解  
下一篇:《河洛文化形意象数的思维术》新书问世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