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眼、耳、鼻、舌、身、意综而言之:六尘(外景)作用于六根(摄像机镜头、麦克等五观器官之表意)而成六识(磁带视频、音频记录)经过回放剪辑重要部分而存储于记忆(末那识,浅层留痕)而成如来藏(如磁带库,深层保存,入库,分类,存档,以备后用)。这就是“我相”从产生到执著乃至于三世因果业力轮回的真实历程。
我们形成记忆须有三因,即缘起之三个必备之因素:一、须有外境;二、须六根起用;三、引起关注。这里的引起关注,就是“有住”。譬如我们组团外出旅游,车在高速。窗外的风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于所坐位置的不同(观测角度),或有人专注地看窗外(眼根起用),有人打瞌睡(眼根关闭,耳根尚用),有人睡着了(六根关闭),有人在聊天(于景色无所住),有人在打牌(于景色无所住),有人看着窗外并戴耳机听音乐(眼根对景色起用,耳根对景色(同期声)关闭),而最终大家所形成的对窗外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也都是我们的“心相”侧重点各不相同所造成的。
我们日常都基本处于这种杂合的六根起用或关闭状态之中,所以对这些表述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祖师大德还说我们生活在迷惑颠倒中呢?那是因为我们著了相,一是把这些表相当了真。二是执著于自己有记忆,有一个感觉,有一个出生成长、学习就业、恋爱成家、立业生子过程的线性相续相,所以就认为自己活得很真实、很实在、很清醒、很理智。对不起,祖师大德说了,这还是迷惑颠倒,活在妄想之中。为什么?凭什么?凭什么你说我是活在虚假幻相之中?很多人不能理解,说他活在迷惑颠倒之中他跟人着急,我明明活得很真实,凭什么说我是活得迷惑颠倒。理太深,所以众生难度,不解佛所说义。
其实,祖师大德说众生活在迷惑颠倒中的本原就是众生执著于这些曾经的所谓的拥有。如果众生念头一转,把过去放下,把未来放下,只活在当下迁流不息的一念之中,那就是真实而不是妄想了。
比如我们自己的孩子,天天在我们眼前,我们看不到自家孩子个子的长高,相貌的变化。而别人家的孩子,半年一年见一面,惊讶于个子长高了,长胖了等。这就是我们以现在所见之相,与一年半年前自己脑海里留下的印象相对照的结果。而世界万象莫过如此,世间万象时时都在变动不居之中,没有一刻是不发生变化的,无非在外相上有快有慢而已。所以,我们于语言,文字所能描述出来的一切表象,都是过去式,都不是真实的,唯有安于当下一念,于此一念念念无住而如鸟行空迹,去留无痕,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生存状态。除此之外,皆是妄想幻影,迷惑颠倒,无有例外。
再进而言之,我们当下这一念也是妄相。为什么,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心意识故。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心意识,而导致自己对自己的本心,相心,用心的关系和功用迷惑颠倒,所以也就活在颠倒妄想之中了。心体是空,心所是相,心动是用。所以我们不识本心,只执此迷妄颠倒妄相之心而用之,那真是彻底的活在颠倒妄想之中了。所以,我们要住于本心而不要住于妄心。但心相虽是妄,但却有用,那么怎么办呢?除妄归净。待妄尽还源,能所双泯,归于自性本心,悟得心空,则妄相尽破,心安住于当下一念。
住即非住,非住即住。住于无住之中,应无所住而住。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实义。也就是说,我们要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应住于应无所住之中。至此,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们就讲完了。心安住于无所住之中,则其心自安,复何须外力来降?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继续深入理解“我相”就更容易了。如此思维到最后我是什么?——我空。肉身乃四大假合之物,终究败坏,转而成空。而于此一念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诸般人生经历和记忆都只是幻影妄想,故我们得出了“我”的最终结论——无我。若能悟至我空,则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空俱空,这才是真正的四大皆空。而非世人对四大皆空所理解的地火水风四大皆空义。
关于“我相”,我们一路次第深入,从有形到无形的我相,从有念到无念的我相,从相对到绝对的我相,从善变到不变的我相,从分解到综合的我相,从有住到无住的我相,从有我到无我的我相,我们都试而解之。
那么,下一层次的问题则转入真空而生妙有的层次上。是我们转入更深入地悟道的层次,我们在这里暂不讨论。
下面我们接着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综合来看。
我相与人相是相对而言的。著了我相,则分出了人相。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我”,而“我”之外的俱是“外人”。这就分开了我相和人相。而前面我们已经讲得很详细了,没有相对存在的对象,就没有相对的“我”相。我的存在形式或角色,不是由我决定的,而是由对象决定的。比如我的一位老师是我的姑姑,我的一位领导是我的舅舅,他俩同时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么我立马就一身而拥有了四个表象,一个是学生相,一个是侄子相,一个是下属相,一个是外甥相。而同时还拥有社会共性属性的表相,如晚辈相,同性相,异性相等,但都被前面重要相的属相替代而略而不提了。所以说,没有对象的相对存在,就没有我相的相对存在。只因为有了人相的相对存在,而我相就在参照物的不断变化中变化,乃至于常有身兼数相之变化,所以说,哪里有一个我呢?哪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相呢?而作为另一个主体的“人”也是同理。
人相与我相相对参照的同时,还与众生相相对而言。前一个“人”是相对于我的他,他们,即指一切非我的意思。而与众生相放在一起的“人”则单以“人形”而论。世人执著于有一个“人形”,能直立行走、会劳动、会思考、会制造工具、会发明创造的“这种形状”的动物称之为“人”,而把其他形状的动物分别起了名称。于是就分别出了人和其他众生。起了人相和众生相,则还是著了相,只被人的特有属性与其他动物的共同属性分别开来,却没有拿人的共有属性和其他动物的特有属相相比。只从“人”这一个角度看问题,所以就得出了错误的认识和知见,著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却没能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众生相中去抽取出那个共有的、不变的、真实的本性来认识,而只抽取“人”所特有的长处与其他众生的短处相比,而不能拿众生的长处和人的短处比,这是人类思维最大的误区之一。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 金刚妙义18:一体同观天下心 2015-04-27
- 金刚妙义17:究竟无我真如来 2015-03-15
- 金刚妙义16:净业果报不思议 2015-02-10
- 金刚妙义15:荷担如来世间行 2015-01-19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