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女孩拾巨款送还失主 被常州聘为“道德讲堂”宣讲员(2)

     2011-06-08 09:31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文化快讯 > 河洛纵横 > 正文

  昨日中午,我们随刘晓丽的爷爷、奶奶回到家:院子里一个简陋的棚子下,堆着一捆捆麦子;两间老旧的土坯房,是一家人的居所。

  刘妙成指着成捆的麦子说,家里的6亩多地都在山坡上,老两口干了好几天才收了一亩地的麦子,为此焦急万分。

  怕老人心焦,孙子在电话里告诉老两口,割不了就算了,不要这麦子也不能累着。老两口舍不得这些庄稼,但让孩子们回来帮助收割也不现实:光来回的路费就要千把块钱,在家里收麦子还要耽误打工……所以,老两口每天只有艰难地走上好几里山路,从地里背回一捆捆麦子。

  不烧煤,就能省出买盐的钱了

  院子里有一堆码得整整齐齐的干柴。刘妙成说,家里已很多年没烧过煤了,这些干柴是他在村头的树林里捡的。要是烧煤,家里每天就得多支出1元钱,两位老人更愿意把这1元钱用在买盐上。

  尽管厨房被黑烟熏得黑黢黢的,但地面、灶台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烧开了,常雪子往锅里丢了一把自己擀的面条——这,就是他们今天的午饭。

  为省钱,老两口从没舍得买过菜。他们在院子里种了一些青菜,但现在还不舍得吃。“等长大点儿再吃。”刘妙成说。

  厨房隔壁是间瓦房,老两口晚上就住在这里。屋子里,除了一张摆了不少药瓶、已看不出颜色的旧木桌,只有两张木床。刘妙成说,去年年底老伴儿因为胆囊炎住院,没多久他自己也因为高血压和脑梗塞住院,治病花了不少钱。孩子们怕他们操心,一直不告诉他们家里借了多少钱。不过,过了年不久,晓丽就出门打工了,之后她的母亲也出门打工了。

  “咱是穷,但是咱干净”

  提起儿媳,常雪子语气中带着心疼。她说,儿媳身体很虚弱,一直离不开药。可因为家里欠了账,她也咬牙出门打工了,现在在一家饭店打零工。

  老人不知道,因为儿媳没有手机,半个多月了,家里其他人始终联系不上她。为了不让两位老人着急,晓丽和哥哥没敢把这件事告诉他们。

  常雪子说,为了多挣点钱,晓丽的父亲干起了装卸工,这使本就患有肩周炎和腰疼病的他病情加重。“过年回家时,晓丽她爸两边肩膀都是烂的……”老人说。

  一间贴着白瓷砖的屋子是院子里最新的房子。说起这间房,刘妙成却连连摇头。他说,这房子盖了好几年了,可一直没钱建房顶,他们只好在房顶铺一层塑料布,上面再盖泥土。可是,一下雨,房顶就漏得厉害。“房子都太旧了,每年春节孩子们都回来了,只有将就住在后院的两孔窑洞里。”刘妙成说。

   对于这个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几千块钱,就能买齐在他们看来十分金贵的墙砖,垒起已塌了多年的院墙;1万块钱,就可以买来水泥建好房顶,家人们不再用盆子接房顶漏下的雨水……

  为生活精打细算了一辈子的老两口,知道自己孙女捡到的22万元是多么大一笔钱。

  然而,当我们提起这件事,刘妙成老人显得十分平静。他说,家里的任何人,不管是谁捡到这笔钱,都不会自己“昧下”的。

  “咱是穷,但是咱干净。”刘妙成说,晓丽不拾这便宜,因为孩子知道,流血流汗挣来的钱才是自己的。

  “她一直觉得自己读书少,希望这些钱能帮助没学上的孩子”

  同村的黄芬荣是晓丽的三伯母,是看着晓丽长大的。她说,晓丽上完初中后,看家里太难了,主动提出不上学了,然后跟着哥哥去了常州打工。

  今年春节回家时,晓丽曾跟黄芬荣提过捡钱的事。“孩子说,人家给了她2000块‘感谢费’,她问了她爸之后,觉得还有比自己更难的人,就把钱捐了——她一直觉得自己读书少,希望这些钱能帮助没学上的孩子。”黄芬荣说。

  黄芬荣说,晓丽和许多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不一样,“一直没变过”。到南方3年了,每年春节她回家时,穿的还是家里做的那双旧布棉鞋。朋友们问她去了南方城市为啥不买双好看的靴子,晓丽说家里做的棉鞋穿着舒服、保暖。

  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节目详细介绍了刘晓丽在常州的生活。得知孩子为了省钱寄给家里,连件衣裳都不舍得买,刘妙成老两口落泪了。“这孩子从小就懂事。”黄芬荣说,晓丽对别人很大方,就是对自己吝啬,存点钱就想着给家里人。

  记者告诉刘妙成老两口《洛阳晚报》的特派记者已在常州见到了晓丽,刘妙成希望我们能转达一句话给千里之外的孙女。这句话,老人说得一字一顿:

  “孩子,村里人都说你是好样的!”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砺瑾/文 赵茂平/图)





上一篇:刘晓丽 90后的楷模  
下一篇:本站评论:当心灵比金子更高贵的时候……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