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01:玄道无名众妙门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核心提示] 《道德经》开篇既是立名,又是破相。立破并举,破立同步。只可解用,不可执著。但有所执,即难以悟入智慧性海,众妙之门。
[直译] 道可以表述为道,却不是平常所说的那个道。非常道,对应的是常道。名可以表述为名,却不是平常所说的那个名。非常名,对应的是常名。没有名相,是天地的初始状态,而有名相,是万物的母性生化。所以,守着恒常的无,希望可以观察到道的奥妙,守着恒常的有,希望可以观测到道的作用。道和名、无和有、无名和有名、常无和常有、无欲和有欲、妙和皦、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等这些个两两相对的诸多名相、概念,都是同时出现,同时存在,但分别起了两个名称。他们同样都是很玄妙的,不可思议的。玄妙啊玄妙,是众多不可思议的门径。
为了解读的方便,大家可以参阅前面所附之《玄道名常文字图解》进行细心揣摩。在这里我们用文字再综合句读如下:
[句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此两者:(非道和常道、非名和常名、道和名、无和有、无名和有名、常无和常有、无欲和有欲、妙和皦、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等),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反读] 门之妙众,玄又之玄。玄之谓同,名异而出同。者两此,皦,其观以欲有常;妙,其观以欲无常,故。母之物,万名有,始之物,万名无。名常,非名,可名。道常,非道,可道。
敬仰啊,赞叹啊。老子以其冠绝世间的无上智慧,菩提妙心,用短短六十个字,就将世出世间之无上真理合盘道出。字字珠玑,玉链妙用,正反句读,循环叠用。《道德经》开篇之作,其实已经将世出世间的所有的道理都简明扼要,言约义丰地讲完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伟大的汉字符号系统,在此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万方妙用。老子之心,大慈也哉!大悲也哉!在先秦刀刻竹简的简牍时代,老子以耄耋之身,慈悲之心,执刀为笔,以爱为墨。字斟句酌,玄机归藏。将一整套谈玄论道,解义修证的天地文章、道德系统都归纳于这短短一文。不仅令后人易于记诵,更难得是老子还把“道”之名相体用,辩证论述。悟道法门,精进次递。一门深入,众妙归藏。圆满修证,现量境界都无一遗漏地纳入其中。更不管后人是如何句读,如何理解,如何的自以为是,如何的百家注解,都能与此智慧性海中撷取我们所需要的理论心核而为我所用。更不致于出现偏差,误入迷途而行邪道也。
不由自主的再次感叹:敬仰啊,赞叹啊,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由此我们知道:《道德经》首篇,既是提纲立宗,又是圆满论述。既无名而强名之的提出了诸多名相,同时又将诸名相一一破除,立破同时,破相显宗。同时,在文章表述时,使用的是分总总分总之法,即先分述再总说,继而再总说,再分说,最后归于总说。怎么理解呢?我们拭以解之。
在这一篇目中,老子一共提出了四个总概念,即道、名、常、玄。同时提出了道和名、无和有、无名和有名、常无和常有、非道和常道、非名和常名、无欲和有欲、妙和皦、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玄和又玄等十对儿分概念,这些分概念我们绝对不可以割裂开来看,虽然分立,但其只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分开表述,实是一体。是我们观察事物角度不同而导致的表象不同,其背后所隐藏的就是诸般名相的另一面。这绝不仅仅只是老子观察、认识世间万象的思维方式,更是佛道世出世间必须明了的基石。故而东方智慧和西方所谓的现代科学就是在这里分道扬镳,从而导致东西方文明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佛教与道教之诸佛如来、至圣先贤、祖师大德、菩萨真人更是千方百计,善巧方便,用三藏十二部,道德五千言,八万四千法门要帮助我们凡夫俗子努力克服掉的错误思想就是分别心。消除分别心,归于一性海。直达平等境,向上再登攀。所以说,我们在学习《道德经》之开始,就一定要树立物我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思想,也唯有如此,才不会思想走偏,继而难以悟道,修证了。
如果我们走偏了,不是经典误人,实是人误经典。我们常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反过来也就是人能误道,非道误人。我们凡夫平时基本上处于人能误道的状态。有些人虽然不懂,但还能不乱说,不乱讲,不诽谤经典,也就算是不错了。最可怕的是不懂装懂,不该说的瞎说,见有人学佛修道就冷潮热讽,排斥讥笑。更有的还以封建迷信之错误知见为由,封堵他们学道修道之路,断人慧命。自以为聪明绝顶,活得真实自在,孰不知地狱之门早已为君打开,就等着命终之后去享用地狱诸乐了。
我们接着来看老子在首篇中是如何利用分总总分总的方式进行论述的。分者:道和名,道分常道,非常道。名分常名,非常名。再继而分之,无、有;无名、有名。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此为第一阶段的分述。下来总说,一个字:常。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此为第二阶段的总说。再总分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此为第三阶段的总分说。再分总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为第四阶段的总说。再分总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和又玄即连续递进,又是一体两面,不可偏废,故为最后一阶段的总说。
老子在短短六十个字中,思想由浅入深,由分而总地递进了五个阶段,六个层面,这个我们是要弄明白的。第六个层面是一个字:门。只有进到了这个门里,我们才以算是学道修道的开始,不然,纵然说的天花乱坠,也还只是一个门外汉罢了。
无上道德智慧之门,自此为我们开启。至于我们能不能进入道门,沿甚夷之大道而努力前行,勇猛精进,直达大道终点,那就只能看我们自己了。为什么?因为,脚在自己身上。这也是诸佛菩萨不能直接度人的原因所在。


- 老子心语06:谷神不死天地根 2016-01-09
- 老子心语05:自守中道离两边 2014-07-14
- 老子心语04:道本无用无不用 2014-07-04
- 老子心语03:无为之为真有为 2014-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