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妙义01-3:莫作分别真正等

     2014-09-17 11:42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文/ 洛阳 妙志居士

    《金刚经》首品我们上一章已经讲完了。由于首品中“于其城中,次递乞已,还至本处。”一句其义太深,而其重要性又非同小可,不可轻易放过。故我们在这一章中不另讲新内容,而重点就“于其城中,次递乞已,还至本处。”一句再深入解析之。若能不离本处而行,不染杂污而净,不移至善而修,不失本性而得,此非成佛之最大捷径哉?捷径非捷径,实修佛之甚夷大道也。
 
    [原文]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于其城中。复有两义,一曰身内,一曰身外。身外者,广说即世尊在《金刚经》中所言之: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等,泛指一切众生之类。而略说即是单指人类而言。身内者,繁说即之四大假合并于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之和合色身也。具说则单指抛开假我肉体之后而性王所居之心地也。
 
    次第乞已。复有两义,一曰乞人,一曰乞己。
    乞人者,乞人于布施时并随食物所赋之怜下之意,良善之念,爱人之心,慈悲之愿。
    乞己者,乞己于乞食时一并舍弃染污之贡高我慢,贪嗔痴毒,财色食睡,名闻利养。
 
    故世尊所倡导之乞士修行生活者,略说复有两义,一为众生作福田,自种善根自增长。二为行者磨刀石,自磨自性自清净。外舍染污之贡高我慢,贪嗔痴毒,财色食睡,名闻利养而不沾。内卫众生本有之怜下之意,良善之念,爱人之心,慈悲之愿而不失。知此义者,才是真入于舍卫大城者也。
 
    后世随着佛教的发展,寺院有了自己的庙产而自给自足者,实是丢了世尊并付于后世学佛修道徒众双管齐下,人我并度;功德福德双修,福慧资粮俱足;事理无碍,理事圆融之甚利护教、成就之法器也。故佛陀正法时代,闻佛得悟乃至于速证四果者多多,何以故?皆赖此双管齐下,人我并度。功德福德双修,福慧资粮俱足;事理无碍,理事圆融之甚利护教、成就之法器也。而后世诸代寺院庙产丰厚,自给自足,开门迎宾受供养,关门自过小日子。出了小家,进驻大家。失去了乞士生活这一人我并度,为众生作福田,磨自性之劣根之一甚利法器,故成就越来越难,成就者越来越少。故开悟越来越艰,万有希人;证果者越来越少,亿人难觅。酿成此后果者,非佛法之错,实是我们没有跟佛学好,而是学错了。实修的路子走歪了,离证悟佛果的路程就绕远了。我们俗人都知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况学佛之难,如何能于安逸而不放任?舍苦修头陀行而轻易悟道而成就呢?
 
    而次第乞已更为重要的隐义尚不止于此者,更重要的是消弥分别心。这是一切悟道并成就者的必由之路。在这一问题上,没有丝毫打折扣、谈条件的余地。必须无条件的全部消除才行。昨天,王玉璞居士还对我讲:当我们就是还有一根头发丝那么小的为自己的私心杂念、分别心,而不能全部身心地为众生服务而想通达佛之妙境者,几乎是不可能的。何以故?以如来如是故。
 
    关于消弥分别心之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也讲得十分详细。我们来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分别就是相对,相对就是分别。分别就是不平等,不平等就是有分别。不平等这世间就有了阶级、有了特权、有了高下、有了恃强凌弱乃至于此世间之一切一切之不平等也。平等就是无分别,若能自然平等,万物平等,众生平等,百姓平等,生命平等,而这一切的自大而小,自我而世界的平等,都必须归结于我之一心的平等才能实现。心平则世界平,我心平等自内而外。若心有分别,世间之平等即刻消失。
 
    《道德经》第二章直接解译过来就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本身就是一种恶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本身已经是不善了。因此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失衡,音和声相互谐和,前和后相互伴随,这都是恒常的存在。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方式去处事,以无言的身教来教导百姓。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引发,生成了万物而没有什么作为,顺应了万物的发展而不自恃有功,成功了也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
 
    老子在此章中重点论述了相对论和辩证法。当然,这是顺应现代的词汇而言,而在古人眼里,这一切都是阴阳生化而来,也就是所谓的阴阳观念。此世间,一切事物都需要相互依赖,相互映证,相互对照,相互比较才能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善就没有恶,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进而言之,没有富就没有贫,没有君就没有臣,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勤就没有懒,没有冷就没有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观反视,亦复如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映射、相互影视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在相互比较中而存在着。而这世间一切的一切的相对存在,也就是所谓的字面上的相对论或辩证法,在老子这里是一概持否定态度的。为何尔?因为相对存在,辩证存在,是这个世界出现美与丑,善与恶等分别性的根源。世间一切的丑恶现象,都是人们内心的分别心、不平等心造成的。而这由于心不平等所造成的一切的美丑善恶,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故尔我们就生活在了一个由自已的分别心所创造的虚妄的生活环境中。更由于世人心多不平,故尔我们所在的生活环境,本身也是虚妄的、不真实的;片面的、不完整的;割裂的、不圆满的。
 
    西方哲学重分不重合,中华文化重合不重分。在古代圣贤眼里,美丑善恶,高下长短这一切的相对存在都是统一的,是一个整体。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没有分别,没有失衡。即有即无,即生即灭。不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出来的名相妄识罢了。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则“太极观念”应运而生。分则是阴阳,合则是太极。太极本无极,无极而无不极。



上一篇:金刚妙义01-2:般若只当是若般  
下一篇:金刚妙义02-1:尚须觉悟须菩提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