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洛阳 妙志居士 [原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读]到《金刚经》这一品,世尊和长老须菩提已经从善男子、善女人生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起,讲到应以发大心,发大愿而降伏其心,将心住于为大地一切众生而行于灭度的弘大志愿上。进而言之,要想为大地一切众生行于灭度,入无余涅槃,当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破除四相,当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将心住在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上行于布施,以住心布施而于色声香味触法上无住。则可以帮助我们破除四相,四相破尽,则见如来。何以故?以如来无形无相故,无来无去故,不生不灭故,不垢不净故,不增不减故,众生皆俱故。至此,明心见性(理上悟知)见性成佛(事上行得)。坚固其行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到了这里,《金刚经》基本上已经用语言、音声或文字又一次讲圆满了,讲彻底了。 讲是讲完了,我们明白了没有?或有人明白了,或有人还没有明白。对于还没有明白的初发心菩萨摩诃萨怎么办?还得接着讲下去,没有明白的还得接着听下去,继续如是我闻。 理讲完了,讲圆满了。但对于还没有听明白的初发心菩萨怎么办?这一分就讲到了“正信”的重要性。“信是道元功德母”,如果根器粗钝,不悟正见,且不具正信,就算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讲经说法,不信之人仍然是不得受用,不能得度的。 所以,无论于何时何地何因何缘,生起正信是首为重要的。理上不悟,还不信,那就是所谓的无根之草,无缘之人了。故佛不度无缘之人。何谓无缘?不信就是无缘。何谓不信?无缘就是不信。何时有缘?起信就是有缘。何时起信?有缘就是起信。佛缘佛缘,信佛即缘,缘即信佛。 对于如此高深而世人难以理解的道理,须菩提很是有些担心: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在这里,“颇有”二字我们不可轻易放过。按一般字义理解,我们可以理解为若有众生,或会有很多众生,而这样的理解并不是须菩提所担心的。“颇有”二字,另有深义。“颇”字其一,表示偏而不正。其二,表示很,表示程度,相当地。而有,与无相对,仍取有义。合而译之,则是须菩提在尔时为那些有偏知偏见,而且已经偏离正知正见很远的人所起的担心。这个“颇有”众生,其实就是说浸淫邪知邪见中不能自拔的人们。“颇有”者,有颇也,有破也,有泊也,有坡也,有粕也,有迫也,有珀也。其理皆通而俱纳其义也。 世尊不同意须菩提的担心,对须菩提说:“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世尊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则是把前面所说的道理都又递进式的复述了一遍,以此来增强须菩提对于“颇有”众生闻此生信的信心,和后世学人受持读诵《金刚经》而能悟知真理的信心。 世尊说:须菩提,你不要作如是说,不要这样想。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此后五百岁者,为末法时期的最后五百年内。有持戒修福者,这里的持戒修福者,即是我们当世所言之持守戒律者。理未明而持戒,未能求于悟道而求于福报者。然而,这些人等,虽为颇有众生,虽然尚不具有正知正见,但仍是与佛有缘之人,何也?以其信也。 能与此生持戒修福者,意思就是指颇有众生(未明佛理,误于知见)能与此生而“迷信者”,迷(修福)信(持戒)者,就是这样的迷信者,于此章句(泛指《金刚经》)能生信心。什么信心?指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到这里,须菩提的问题和世尊的说法达成一致,又站在了《金刚经》所解决的问题的同一起始线上。以此为实。就是以《金刚经》中所说的无上妙义为真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当知是人,是谓应该知道这个人,指持戒修福,未具正见的颇有众生。已经不是于一佛乃至于五佛而种善根,已经于千万“佛所”而种善根。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是什么意思,而后面又说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何也?佛者,自性清净觉悟也,“佛所”,自心也。这个人不一定是在佛前种诸善根,而是在自性心地中种诸善根。佛本无所,佛心即佛所。佛在心中,即谓佛所。说白了,就是这个人不是一世二世是个有善根的人,而是无量千万世都是个有善根的人。以不值佛出世故,不闻佛法故,故不得树立正信、正见,若能于此世,乃至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能得闻受持《金刚经》,甚至于能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 (责任编辑: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