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区四周开四门,每门均有双阙并立,现仍存留有门阙台基遗迹,呈高大土丘状;陵区四角,等距离分立着四个角楼;此外冢四周现遗留有十二个小土丘,环抱着恭陵,布成方形,东西两侧的六个土丘,与恭陵相距均为二百四十八米,土丘间距为三十二米,南北两侧的六个土丘的间距,均四十九米。尽管对当年为何建筑这些土丘已无从考证,但由此也可以想见当年恭陵建筑规模之宏伟气派。
恭陵的陵园建筑布局极为严整,冢前石刻是陵园建筑整体中的一部分。冢前石刻多是两两对称的,在陵园东、北、西三面墓门前,各有一对雄狮,雄踞于门阙两则,呈蹲坐状,它们是唐初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南面是陵园正门、阙门,两侧有雄狮一对,呈站立状;以南门直南为中轴线,形成神道,神道两侧依次向南布列两排石雕,有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石虎一对,东西相望;在东侧第一、二排翁仲之间,有巨碑一通,即唐高宗李治亲自撰文并书丹的《睿德记》(《孝敬皇帝睿德之记》碑),碑身高五点四七米,宽二点五三米,厚零点四米,文满三十二行,宇满八十九字;碑文叙述了李弘得知父皇欲让皇位于他,“闻言哽泪而染病死亡”,武后也“心缠积悼,痛结深慈”等语,充满了对太子李弘的赞颂溢美之词。
李弘,字宣慈,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的长子。武则天以智谋取得皇后称号后,作为长子的李弘便也跟着身价提高,显贵起来。显庆元年(656年)春正月,皇太子忠被废为梁王,出京师到梁州任刺史,而时方四岁的李弘便以皇后长子的身份顺理成章地被封为太子,住进东宫。咸亨三年(672年),李弘年满二十,高宗因风眩病日见严重,遂于是年冬诏令太子监国,让李弘学习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但他“罕接宫臣”,对政务并不尽心。负责太子饮食的典膳丞全椒刑文伟就减少供给太子的饮食,并上书谏太子,促使李弘复书,“嘉纳其意”。又一次,太子在宴会欢愉之际,命令东宫大臣表演“掷倒”伎,轮到左奉裕率王及善时,遭到拒绝,王及善谏道:掷倒伎表演自然有伶官们充当,殿下不希望我听从您的命令吧?李弘连忙道歉。通过厉练,李弘逐渐成熟起来,高宗也非常喜欢他,曾希望由他继承皇位,但由于武则天摄政国事,不容别人插手,而高宗又无力把握政局,尽管太子“仁孝谦谨”,“监国其间,礼接大夫,中外属心”,但始终未得到母后的青睐,多次奏请,“数忤旨”。上元二年(675年)4月,李弘从幸神都苑合璧宫,莫名死去,年仅二十四岁。当时人们传说是太子与武后政见不合,被鸩而死的,李弘成了唐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太子李弘的意外死亡,使高宗欲扶持李弘、抑制武则天势力发展的最后一点梦想破灭了。高宗极为悲痛,作为一国之君却无法保护自己的儿子,负疚之余,便在陵墓上大作文章,以尽父子之情。当年5月,高宗从合璧宫驾回洛阳宫,即下诏书,给李弘加尊号,谥为“孝敬皇帝”,埋葬同皇帝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太子被谥为皇帝的第一例。接着诏令营建太子陵园,并亲自撰写碑文和书丹。
尽管如此,但李弘毕竟是太子,而非真正帝王,这在建陵上仍不得不表现出来。如登上大冢眺望神道及两侧立兽、人物,可看出它们并不是以南门向南为中轴线对称规范地排列,而是位置偏西。这也许含有李弘非真正帝王,“生不登基,死不正位”之意吧!
下一篇:辉煌壮丽洛阳宫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 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展现巍峨雄姿 2012-11-15
- 古人选择国都有讲究 避开地震核心区 2011-05-13
- 保护大遗址 传承历史文明 2011-03-09
- 崇宏繁华唐金城 2006-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