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妙义02-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1)

     2014-10-13 07:2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夷,希,微三者其实就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抓不住。于眼耳手诸般器用都得不到他,也就是毕竟空,不可得。所以我们也不必太过于执著这三者的区别,所以“混为一谈”就这从这里来的,但混为一谈的前提是我们还是要知道这三者的一些分别的。什么分别?就是我们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但并不是说它一无所有,而他的功用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它还是我们得以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及一切行为的本体,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它在上不清净,在下不灰暗,像绳子一样,即相互缠绊,又绵绵无尽(人体基因链就符合这样的描写),最后还是归于空无状态。没有一个形状的形状啊,没有一个物体的形象,就像是惚恍一样,混沌一片。没有头尾,也没有节点。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抓住自古以来的规律,以用来驾驭当今的具体事物,而且能知道事物的过去,现在,开始,这就是道的纲纪,法则。

    夷者,表箭,表隐,古义表射箭之形也。希者,从布,从爻,古义表针线之缝也。微者,精深,隐秘,古义表隐秘地行走。夷者,老子在这里是用“夷”字来描述为何视而不见,为什么呢?是因为太快了,快得象射箭一样是打个比喻。但具体快到什么程度?

    世尊问弥勒菩萨:我们凡夫一念,这一个念头很粗,心浮气躁。这一粗念里头,有多少个细念,微细的念头?弥勒菩萨说一弹指。一弹指时间很短,一弹指是一个粗念。细念是多少呢?细念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一个单位,也就是三十二亿乘以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以十万是三十二兆(万亿),在一弹指里面包含了这么多的细念。才构成了我们的一个念头。一弹指是四分之一秒。也就是说,我们所熟悉的一秒钟内,我们就可以动一百二十八兆(万亿)个念头。我们的一个念头有多快,由此看见一斑。

    微者,老子在这里是用“微”字来描述为何搏之不得,为什么呢?因为太微小了,小到了根本抓不住它,但具体小到什么程度呢?老子只用了一个“微”字表示,这一个微字,佛经里面讲得十分清楚。前面我们讲到“藐”之一字其中的“近视”这一层意思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这一问题引用过了。内容不长,我们不妨拿过来再温习一遍:

    佛法里的一微尘,是指极微之微。何谓极微之微?佛法里面所讲的极微之微,就是指物质的最小状态。我们现在知道有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乃至于夸克,轻子等诸般名相,其本质都是能过现代科学仪器来认识物质的本相。这是科学的名相。佛法里的微尘也是名相,从较粗的牛毛说起,牛毛最顶端有一粒尘土,它不会掉下来,下来依次七分之是羊毛尘,再七分之是兔毛尘,再七分之是水尘。也就是说,一粒水尘在水里面,水里面有空隙,它在水里面游动没有障碍。水尘七分之是金尘,金属的密度比水要大得多,但金属里面也有空隙,金尘在里面游动没有障碍。金尘七分之就是微尘。这种微尘谁能看得见,阿罗汉能看得见,但微尘还不是最小的,微尘再七分之是色聚极微,这菩萨能看得见。色聚极微再七分之是极微之微,到这里就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没有了,也叫邻虚尘。也就是说它和虚空做邻居,再分下去就是空了。极微之微八地菩萨可以看到,不需要用任何仪器。但这需要亲证,亲证之后,用清净心就可以看到,所以,这里讲的一微尘,就是极微之微,不可再分之一尘。再分就是空了,就达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空无状态了。

    希者,老子在这里有了一个“希”字来表述为什么听而不闻,为什么呢?这里的希字不是指希少、希缺、希罕的意思,而是指希字最初的本义,象纺织出来的布匹相爻一样,十分的紧密。那么,能紧密到什么程度呢?老子也没有说,但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弥勒菩萨说:“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形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形体,就是此地我们所讲的顿现,顿时出现。物质世界顿现了,是一尘顿现,一念顿现。尘皆有识,识是灵性。所以我们到这里要清楚,物质和精神是同时出现的,没有先后之别。念它就有形,形它就有识。也就是说一切的物质和精神现象是同步的,没有先后顺序,同时出现,同时消逝。再进而言之,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夷”看作念念相续的速度表意,把“微”看作极微之微的质量表意,那么,“希”就是“念念成形,形皆有识”的时间与空间的紧密关系表意。当然,这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所进行的最简单的理解。现代科学用了一句话来对这个世界的运行状态作了一个概括说明,我们也可以拿来用用:相似相续相。由于此三者结合的过于紧密而甚至老子也说道:“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世尊在《金刚经》中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到这里,世尊和老子一样,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老子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世尊说:“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两位圣人的话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我们接着往下看两位圣人所说之语言,文字背后的深义。

    世尊说:“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而老子的表述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世尊说:“与法不说断灭相。”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就是世尊何以知前后无量劫以来之事,而老子也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即谓纪,纪即为道。纪道谓是:始古能知。有之今御以,道之古执也。也就是说,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千变万化,无论我们人类如何来改造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之最核心之本质属性,真如佛性,道元玄体及运行规律是没有任何变化的。是谓老子所说的“能御今之有”之道纪,是谓世尊所说的“不说断灭相”之佛法。



上一篇:金刚妙义02-1:尚须觉悟须菩提  
下一篇:金刚妙义03:心包太虚度群生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