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世尊对如来法身,对大地一切众生皆俱之如来智慧德相所作的最全面最完整最圆满的阐述。若是明心见性者,以上诸般描述一见具见,更无余惑,而入于无余涅槃。而若是尚未见性者,则对面不识,见亦不见。即是此段文字中所说的:“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无有见者无不见者。”
此段文字中更说:“迦叶。唯有如来乃知是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也就是说,这些境界是修二乘之学的声闻缘觉所不知者,唯有修习大乘佛法者于大悟之后方能正见。
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善男子,善女人。发“如是”心者,即是发大乘心,修菩萨道,甘为渡人舟,登天梯者。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灭度者,灭度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并列词组。或谓此一词实分两层含义。“灭”即是清除、消除、除灭、消灭等诸义。“度”即是度脱、度过、度载、摆度等诸义。“度”亦同“渡”义,以此渡口无水而故为度。再详说实为二义,一为灭,灭其诸业,一为度,度其清净。灭度之,灭度什么?略说即是世人一切之烦恼,谓贪婪、瞋恚、愚痴、执著、妄想等五毒,再细说即是对贪瞋痴疑、名闻利养、贡高我慢、财色食睡的不舍与贪著。略说即是指对世出世间之一切疑惑及病知病见,邪知邪行。都要将其消灭而再也不起疑惑之心。即是入于无余涅槃。而度者,则是一切之自性菩提,谓以我身本有之真诚、清净、慈悲、正觉、智慧、看破、放下、随缘、自在等一切慧力,将我们度于彼岸而不污于此岸也。此为灭度二字之综合之义。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句即是对菩萨所度之对象而言,又是对度人之菩萨而言。其义略说有二:
一、是对菩萨所度之众生而言。我们对众生之分别,皆是因著了外相所造成。而本自具足之真如佛性,则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虽强言灭度而实无灭度,何以故?以真如佛性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形无相故。
大地一切众生自长劫久远以来在六道里轮回,难以逢佛出世而没有机会得闻佛法。然其自身的佛性却没有生灭,而是随着自己所做之诸般业力的牵引而自作自受,辗转六道。虽有天人、人、畜生、饿鬼、地狱及阿修罗等外形外貌、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存质量之变化,而其不死之法性却没有断灭。故谓灭度者,灭其五毒,度其法性,而其本来清净的自性却从来没有断灭。故言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二、是对欲度众生的菩萨而言。因以上的原因故,以菩萨不著相故,纵菩萨度尽众生,亦无有度人之心。若菩萨有度人之心,则又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故不名菩萨。故众生非众生,菩萨非菩萨。众生不著相而助人则是菩萨,菩萨起度人之心则是凡夫。故世尊说:“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此一分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发大心的重要性,二是菩萨度人不得著相。
心量要大,发心要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发愿为六道一切生命存在形式服务。经高度浓缩后,就体现在《四弘愿》中:“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们来看发大心大愿的重要性,当我们心包太虚,愿意为度一切生命存在形式而服务的时候,那么世间生活中的些许妄想、执著、贪婪、瞋恚等还能成为我们的烦恼吗?如果我们能长期保持反观世间的视界和眼光,那些小小不然的世间烦忧自然就会远离我们而去。去亦非去,以自心无著,不以为然也。如风自动、旌自动,眼虽见而心不著故,还会有风动旌动之争论乎?故六祖惠能曰“不是风动,不是旌动,是仁者心动”,即是此义也。
如此,须菩提代表初发心菩萨所言之“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有了基本答案。当我们心量足够大,愿意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生起,那么,世间小小不然的烦恼自然而然地就不为我们所困扰了。没有烦恼,此心安住,没有烦恼,何有尚须降伏之心?
心不能安住,说明我们尚是散漫之心,四处攀缘,有求有欲,心自然不能安住。
心尚须降伏,说明我们还是心猿意马,爬高上梯,狂野无拘,心自然尚须降伏。
若心量够大,能够站在为一切众生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则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我身尚舍,那么还有什么放不下呢?佛陀舍身饲虎、舍身救鸽,于歌利王割截身体而不起瞋恨,那么还有什么事情能上我们生起烦恼而其心不得安住?心若安住,哪里还需要找一个降伏其心的法门呢?
偈曰:
欲降其心心未住,心住何须复来降。
住亦非住安即住,降亦非降住即降。
2010-9-22
庚寅年八月十五日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 金刚妙义18:一体同观天下心 2015-04-27
- 金刚妙义17:究竟无我真如来 2015-03-15
- 金刚妙义16:净业果报不思议 2015-02-10
- 金刚妙义15:荷担如来世间行 2015-01-19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