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河洛文化网::传承河洛文化 弘扬华夏文明

金刚妙义09:得亦无得说四果(2)

时间:2014-12-09 22:42来源:本站原创首发 作者:洛阳 妙志居士 点击:
当真正做到了无不克的境地后,则进入第五步:莫知其极。极者,极限,边界,尽头,法则也。这些对于达到了无不克而言的修行者来说都已经没有了,已经达至无余涅槃之境界。此时之行者心无边际,性无尽头,法无边界,


        当真正做到了无不克的境地后,则进入第五步:莫知其极。极者,极限,边界,尽头,法则也。这些对于达到了无不克而言的修行者来说都已经没有了,已经达至无余涅槃之境界。此时之行者心无边际,性无尽头,法无边界,亦无法则。随其应化而以相应之善巧方便度化之。对于此时之修行者,世人已经不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了。因为其本身也已经没有极限,没有法则了。法无定法,一切皆法。随类应化,过后还空。空亦不空,无二实性。世人莫知其极也。

        达到了莫知其极,无有其极之境地后,则可以进入第六步:可以有国。到这里,我们要重点解释一下这个“国”字,繁体写作“國”。國者,一指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一指疆域。而國之本义则是:从囗,从戈,从口,从一。一者代表土地,口者代表人民,戈者代表保护,囗者代表在一定范围内。

        老子所言这可以有国者,即是圣人也。修行者功行圆满,超凡入圣。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教化,佑护人民和生活环境,此时圣人虽非一国之君,但所做之事业已经与国君没有分别了。国君是以有形之力量(戈之武力)保护国土疆域内的人民和土地免受灾害。而圣人则是以无形之力量(道之智慧)来教化百姓,顺行于大道而提升境界。复从“啬者”修起,进而民众自发地一步一步地行于超凡入圣的解脱之道。则为有国之一义也。

        “可以有国”复有第二义,即是后世之国也。学佛之人皆欲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道之人皆欲求白日飞升羽化成仙,即是复求以有后世之国者。若能达老子之“可以有国”之境,则皆可从愿。世人或信者众,然往生者并不多。何以故?以信行不一故。信只是口上说,以为身后有个好去处,但又不舍此世间诸乐诸欲诸受诸贪,以为此番即可得而兼之,实为大谬也。这就叫不能信行合一。故学佛修道重在实行,按照佛道之理实而行之,不顾左右,努力前行,何愁极乐世界不能速达乎?

        达到有国之境,此间即是极乐世界,天堂天国,夫复何求?一转念时,即是乘愿再来,弘法利生。示人以无上大道,令世人随顺于大道法流而实行之,则俱往各自所愿之极乐世界。各随所愿,各往其国,岂不美哉?若世人皆能实而行之,此娑婆世界亦一时化为佛国天国,变为他方世界众生所求往生之极乐净土也。

        简单地了解了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修道者的学业进程之后,我们再回到《金刚经》原文上来。

        世尊反复地用同一种语法提出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什么意思呢?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只是一个名相,如果我们不能达到这些名相所要表达的实义,那么,这些名相对于我们来说,就什么也不是,而若是起了一念我得某某果的念头,则又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相,则不名四果。

        须菩提则分别对世尊所提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解答: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进而须菩提又拿自己打比喻:“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如果我们把须菩提的话反过来看,就比较好理解这些果位名相背后的含义了。

        一、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于色、声、香、味、触、法实无所入,故名入流,故名须陀洹。也就是说,得须陀洹果者,已经看清楚了六根的本质属性和功用,而不被六根欲望所左右牵制了。故说是我空,但心还有。

        二、以实无往来而行一往来,是名斯陀含。也就是说,得斯陀含果者,已经明白五蕴非五蕴,六根非六根,而实只有一蕴,只有一根,以一“性”之往来,而实无往来之“性”。故说是心空,但性还有。

        三、以实无来,而名为不来,是名阿那含。也就是说,得阿那含果者,已经明白此之一“性”以实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实无所去,亦无不来,而故名为阿那含。至此,实是行者已经悟知“如来之义”,故说是性空,但法还有。

        四、阿罗汉实无有法,是名阿罗汉。也就是说,得阿罗汉果者,已经悟知法本无法,空无一法。以无一法故,以知如来真实义故,故说是我心性法皆空。一空到底,真空不空,能生万法。是谓阿罗汉道。 (责任编辑:陈)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