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2)

     2006-06-11 10:3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民俗风情 > 民俗风情 > 正文

 

民国以后,在洛阳农村,死者断气后,移尸于主庭的“草铺”上。“草铺”也叫停尸板,是用一扇门板或苇箔凳成,在门板上竖铺同死者年龄一样数目的干谷草,俗称“迎身草”,再覆盖上旧而净的床单。草铺是为死者更衣、整装、护魂、亮尸之所用。殓衣的件数多少依财力而定,但必须依照死者配偶已亡故者穿双数,否则穿单数的惯例。殓衣中,男子须有袍和褂,女子必有衣和裙,所有衣裙都不准缀扣。衣料要求用丝绸,忌用缎子(缎子与断子同音)、皮衣(恐来世变为畜兽)。特别是贴身内衣要用棉绸,因其耐腐性强,被称为“包骨衫”。女衣中必须有一件红衫或一层红衣里,俗信五殿阎君怕见红,见红即被冲散。寿枕上要绣莲花,以保佑下代连生贵子,或以装有谷糠的红色三角袋代替枕头,因形似雄鸡,俗称“叫鸣鸡”,祈求名声高扬,吉祥康宁。男子穿靴戴帽、女子穿鞋包头,冠带齐毕,扩襟仰卧。面盖白纸,以掩脱形;胸置明镜,以示心怀。死者两手不能空着,一手要执用谷草秆拴上麻批所制的“打狗鞭”。一手要握用生面捏成饼系成串的“打狗饼”,以提防冥路上被恶狗咬伤,有似古之“握手”。双脚用麻绳捆在一起,以防所谓“猫惊尸”。此后还有两项措施,一是必须将死者临终时所穿贴身内衣覆盖在尸体之上,这意味着真魂所在,待后焚,以便真魂归天;二是死者胯下必须夹置棉套一团,以免内脏腐水和粪便污渍殓裤。民间认为如有疏忽,会导致下辈子孙出贱类。一切安排妥当后,女眷们轮流用芭蕉扇煽尸,以降温防腐。

 

更衣移尸完毕,还要做几项事:(1)备粮银、指阴路:在草铺前地上翻放铁鏊一个,供祭奠者点燃锡箔冥钞之用,并积其灰烬以备过后倾入“老盆”,意为死者积蓄路费银钱。放有清水浸泡的生水饺—碗,象征旅途食品。草铺的前下方放有三只粗碗,一个盛清水,上置两根十字交叉的点燃着的神香,以示冥间之路四通八达;一个盛满黄土,内插神香十炷,以示前进方向;一个装以香油,内设灯捻儿,以为“指路灯”,也叫“长明灯”,全是为死者开扩阴路的。还要放一瓦盆,俗称“老盆”,以用于孝子每顿饭时向内添饭。(2)烧“倒头纸”:以上各物准备好后,孝子偕孝眷手拿死者遗衫,送到门口放入纸轿内,然后焚烧纸轿,以“送亡魂归天”,这叫“烧倒头纸”。在嵩县、伊川县等地烧的不是纸轿,而是纸马。(3)坐草守 灵:烧倒头纸后,孝眷返回停尸板侧,在铺有谷草的地上坐下,昼夜不离,直到起灵为止,这叫“坐草守灵”,意在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在这期间,若有人前来吊唁,孝眷们须痛哭。

 

报丧奔丧  小殪后,孝眷派人分赴诸亲友家告之,叫“报丧”、“赴告”、“讣告”。周代是孝子亲赴亲友处告知丧亲噩耗。汉唐以来到明清,一直沿用周代的礼俗。洛阳农村报丧,或由孝子亲往或由别人代报,报丧时所穿着的孝衫、孝带,尚属“生孝”(待大殓后,经雾水折叠后才成熟孝),因此进入任何人家,必须脱去生孝衫。束之腰间,才能进入亲友家门。见主人后,先叩头,后说:“俺某某(指对死者的称呼)某某时辰搁那儿”,绝对不准用“死”字,同时告以人棺的时日。

 

子女在外者如闻父母之丧应立即奔丧,自古如此。已嫁出的姑娘奔丧,要身穿孝服携带献馍,行至村头即要大放悲声。

 

与死者有关的亲朋好友在接到报丧之后,一般都要带着助丧的礼物来吊丧。家贫无力送物者,则以力助之。洛阳农村地区,亲友吊丧时一般都送“硬礼”,或称干礼(钱币或钞票)和纸礼(锡箔或纸锞),还有面粉和活猪(白事用馍多,面粉需量大,助其急需,最为实际)。情深谊厚者,则从急丧家之急出发,抬送丧饭——馒头20斤、菜肴四大盘、稀粥一大桶,俗称“全饭”。也有只送馒头一篮者,叫“半饭”,供丧家及其宾客随时食用。执事人当即记下送饭者姓名及数量,以便事后致谢。

 

在死者小殓后立即亲临吊唁者,叫“吊热丧”。吊丧时一般连行四叩礼,即一揖后跪下连续四叩首,起立之后再一揖。情谊过深者,还可揭开盖脸纸,近瞻遗容。

 

大殓入棺  大殓前,先将准备好的棺材进行加固,一是“联底”,即将帮与底用“银灯”(实际上是橛状木榫)或较长的粗壮生铁钉联牢,且于结合部泥进腻子,以资加固。二是灌里或泥里,即将棺内六面用松香化汁浇一层或用油漆腻子遍泥一层,以期隔绝潮湿,加强防腐。三是装饰棺室,即将棺内六面糊上一层白纸(贫者之家,如此而已),再糊上一层花纸(中产之家)或张上绫子(富裕之家,但忌用缎子),求其美观似新屋。四是衬棺底,古已有此俗。远古至商周时期多用朱砂,汉代用白灰,近现代在棺底垫一层厚厚的炉渣细末,再铺一层白纸,意在积存腐尸津液,免致浸漏,事关卫生防疫,民间普遍重视。这些铺垫完后,还要在棺内放镇邪物,计有十二精、七种香(如桂枝、神砂、雄黄、木炭、生丝、生铁、青石)等卫生用品和镇邪物,还在衾褥下放铺钱七个,名曰“垫背钱”,供人殓时由长子、嫡孙“摸后背”之用。讲究之家,在未铺衾褥之前,另置“七星板”一块,意取魂飞北斗、云游九天、无灾无难、成佛成仙。

 

棺内所需之物垫好后,要由公亲看死者一眼,父死要由族长见之,母死要由母亲亲族见之,妻死要由妻子亲族见之,然后才能收殓人棺,否则认为必有过犯,亲属会借此为由大闹丧家。尤其是女丧后,娘家人不仅要看尸,还要看殓葬是否丰厚。

 

人棺时,众孝眷止哀,先将棺材移置在停尸板侧,寿衣件件掩齐,孝子们用孝条分别垫在尸体的颈部、腰部、足部,从两边抬起,移入棺中,并分金正容。此时孝眷主妇切记取出死者臀下污物,否则必遭斥责,认为下代会出贱类。死者人棺,足不蹬空(要想富足蹬裤,指金银库),身下铺着儿子准备的褥子,身上盖着女儿准备的被子,叫“铺儿盖女”。而后,从死者长子开始,按辈数,从死者身上头部开始直摸到足部,名叫“摸后背”,意为“光前裕后”。摸后背最初之意是将死者殓衣从上至下抻平,不使压折,后来逐渐成为后辈子孙手向棺内摸一下,摸到的钱称“垫背钱”,谓之有福气。接着将扎脚的带子解开,盖脸纸揭掉,手中的打狗鞭、打狗饼要取出烧掉。然后再放死者心爱之物,以满足其终生及来世之好。人殓过程中,孝子不断嘱告死者“放心”而去,并希望其带走生前或病中许而未还之愿。如其眼未闭,则一面用手抚脸,一面恳其瞑目。之后,孝子按辈份高低及亲疏情况,依次手执棉球,蘸水为死者洗脸,洗脸只是用棉球各点死者头和两颊,以表孝意。执事者将盖棺时,众孝子不许哭,流泪严禁滴湿寿衣,及至棺盖钉天板时,送丧者要连呼“躲钉”,直喊到天板钉牢为止。这时,孝子方可放声痛哭。

 

棺木盛尸后,称为“灵柩”,将灵柩抬放于长凳之上,叫做“升棺”。棺前垂白幔,幔前放供桌,桌上设“魂牌”(灵牌)、摆供品、置香炉、配蜡台构成灵堂。灵柩暂不下葬,称为“停灵”。其周围满铺干草,孝眷坐卧其上,昼夜不离虔诚护灵,直到起灵为止,意在报答父母生养之恩。守灵期间,凡来灵前祭奠者,孝子必须一一跪谢。

 

升棺前,孝子的两只鞋是蹋拉着,不穿好,入棺后,才可以穿好。伊川一带讲究踢拉一只鞋,父丧踢拉左脚鞋,母丧则踢拉右脚鞋。男女孝眷头部所戴的孝带和罩头布,都是生白棉布,并且佩带时都是随便一勒,不求整饰,所谓丑孝。这些孝称为“生孝”。带着生孝,不能随便进入别人家门。升棺后,孝眷齐跪灵前,竖香焚箔,将生孝除下,雾上清水,折叠整齐,这叫做“熟孝”,带熟孝时方可进入别人家门。但佩带时比较讲究,在洛阳西郊一带,升棺前后孝带的戴法不一样。升棺前,孝带在头上是从前向后在脑后系结;升棺后,孝带是从后向前,在前额打结分成两条,双双搭过头顶,披在背后,垂于腰部。垂梢要上下错开,切勿两齐,为的是有所忌讳,怕犯“重丧”(再死人)。

 

成服备葬  死者大殓之后,所有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穿着不同的丧服,叫做“成服”。成服之俗来源于周代的“五服制度”。周代的丧服,按亲疏分为五级,故曰“五服”,即斩缭、齐      、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两千多年来,洛阳民间的丧服形制基本上是按五服制度从繁到简,沿续至今。

 

民国以后,洛阳农村男孝眷头上皆勒白布条,名曰“孝带”。宽度约2.5分米,长度按关系亲疏,最长者可达2.5米(亲生儿子佩戴),最短者仅约1.5米。子辈孙辈,皆为白色,曾孙辈则用黄色棉布或白孝带末稍蘸红。女孝眷裹头用的白孝布口旷罩头布”,宽约5公分,长约1—2米。未出阁之女孝眷,只在头上勒窄带一周,名曰“锅圈”。男女孝衣均为大襟,且都无小领,又因有“丑孝丑孝”之说,故皆松而宽。在男女孝衣上合缝处和边沿处,子、女、媳为毛边,其他则为光边。女婿的孝衣独为对襟,称为“孝褂”,其合缝及边沿亦皆为毛边。中产以下人家,一般只亲生子女、儿媳和孙儿孙女等专做孝衣,其他则皆以租赁之孝衣代之。对于子婿侄婿孙婿等,只是各撕孝布一方(长约2米,宽约5分米)以代孝褂。这些孝婿,亲疏不同,所佩孝布长短各异,佩戴方法也不样。

 

孝眷男女所穿之旧便鞋,按鞋帮式样覆缀白孝布一层,谓之“裱白鞋”。父母双亡者,子、女、媳的鞋帮满白,单亡者或尚有亲伯父母健在者,鞋帮后部留黑寸许,其鞋口、鞋后及鞋底结合部全为毛边。其他孝眷所裱的白鞋,其留黑的长度,定制是亲者短,疏者长,并且全是留光边。

 

大殓后,男女孝眷才正式穿上用白棉麻布专门缝制的各种丧服。男女丧眷,皆穿棉布孝衫,男衫长如袍,女衫仅及膝。亲者大领,用料粗劣,边缝皆毛;疏者小领,用料细密,制作齐边齐缝。孝帽是用竹篾扎成,约4公分宽的筐架,糊上白(或红)纸,围成圆圈,用作帽箍,另以半圆圈竖扎箍上,作为帽顶,即成孝帽,俗称“高帽子”。红色孝帽只有亲生子顶戴,其他男眷所戴皆白,曾孙是在白孝帽上另加黄色纸花一朵。“哀杖”(即“哭丧棒”),是用长约7公寸的柳木细棍,旋转着贴上剪有纸穗的白色纸条即成。孝子持杖,意在镇邪驱凶。

 

民国时期丧家身穿素衣,臂缠黑纱一匝。黑臂纱无论男女老幼,亲疏远近,均可佩之,既节物省钱,又简单易行。60年代以后,市区多见臂缠黑纱以示有孝在身。

 

出殡前,为使吊唁、祭奠死者方便,丧家多在门前搭起灵棚,将灵柩由灵堂移置灵棚。凡属喜丧,出殡时向祖先行辞别之礼,周代叫大遣祭。民国时期,洛阳入朝祖时,孝子先在祖先堂行四叩礼跪 读告词,告词为:“出必辞尊,幽明一礼,棺重难迁,魂轻易举,衰期功缌,咸萃于斯,礼宜朝庙,兹不敢废。”这天夜里,丧家要雇用乐班,使其尽情吹奏,俗称“闹丧戏”。闹丧戏时,村邻纷纷到来,围立棺边一齐用手将灵柩三抬三放,并一齐以“咳”声相配,表示挽车送行。偃师民间众乡邻此时要抬一面大鼓到丧家门前尽情敲击,俗称之为“攒财”,意取祝贺英灵归佳城,身卧福地,使后辈多多攒财聚宝。夜深人静后,孝子要到近邻各家逐户跪谢,叫“谢灯”。





上一篇:起居习惯  
下一篇:祝寿习俗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