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迎娶 结婚,洛阳民间男方俗称“娶媳妇”,女方称“嫁闺女”或“闺女出门”。古时有“滑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说,所以民间亦将完婚喻为“小登科”。从古到今,人们对婚礼都非常重视。成婚之日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即“六礼”的最后一礼“亲迎”礼。
结婚这天男方门前张灯结彩,门贴大红婚庆对联,洞房窗贴大红喜字和各种图案的剪纸。近亲好友提前上门帮助料理事务。富裕之家则搭客棚,请厨师置办待客宴席。并设礼桌,专人登记受礼
50年代以前,洛阳民间迎亲多用花轿。轿数则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异。富有之家还要请唢呐乐班,彩旗仪仗,跟随伴迎。迎亲一行出门时,鸣炮、放铳“驱邪”助兴。迎亲队伍中有“娶女客”,以“夹毡”者为全权代表。伊川迎亲时,以抬迎亲食摞(嵩县为担“鸡媒盒”)者为先导,唢呐花轿随其后,夹红毡的行于花轿两侧。偃师的迎亲队伍中还要有一少年挑个担子,一头的篮子里卧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有的不用活鸡,而用木雕鸳鸯,是租赁花轿时随轿所 带),一头是一个大酒壶,上挂两棵并根葱。
迎亲途中轿不落地,将至女方家时放炮放铳,以示迎亲队伍到来。女方派人接至门口,迎接男方宾客进家,并设便宴招待迎亲人。偃师县女方备有水饺,男方宾客每人7个。饭毕,男方迎亲者开始上路。新安县男方娶女客要向女方祖堂礼拜,谓之“道喜”。男方迎亲人初到时,女方送嫁妆者先行。新娘拜过祖先,辞别父母及家人,准备上轿。梳妆后的新娘身穿大红衣裳,腰束铜镜,头上蒙红纱,从闺阁被扶上轿去。三声炮后,花轿起程。新娘的舅、伯、叔、兄、弟跟轿护送,俗称“送女客”。新娘在轿内哭泣不停,以示不舍亲,否则被讥为“想女婿”。
一路上,穿街过村,均鸣炮奏乐。迎亲忌走回头路。途中有寺院,必须绕道而行。逢古树、巨石、桥、井等,皆用红毡遮掩,并贴红纸,以示逢凶化吉。在栾川县有摆贺桌拦轿的习俗,贺桌多在村头、街头的附近一里之内摆设。上摆四小碟素菜,有的则在桌上画四个菜碟,放核桃、花生、葱、蒜皮,压“贺”字喜帖。花轿遇贺桌则停轿吹奏,散喜烟、喜糖。由摆贺桌者给“夹毡人”和新郎开花脸,新郎开“状元脸”(一说开赵匡胤脸谱),额点梅花,取旧说“大登科状元及第,小登科洞房花烛”之意。夹毡人开赵匡胤脸谱,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故事之意(一说开丑角脸谱)。如遇前后双摆贺桌的,前边贺桌开半个脸,给后边贺桌留“余脸”。伊川、栾川等地,若有两家娶亲花轿相遇,双方新娘需互换手帕,夹毡人互换插花的小馍或火香。
花轿回到男方家门,洛阳老城新郎家人立即点燃万子头鞭炮,迎接新娘及女方宾客。一人端盆,内放烧红的秤锤,向上浇醋使之冒烟,俗称“打醋弹”。而郊县农村多是先由一人用点燃的谷草“燎轿”,再由一人用钳夹一烧红的犁铧,用醋浇之,围轿正、反各走三圈,其意皆为除秽避邪。偃师此时还要唱“吉利”歌,唱词都是吉祥诙谐之语。如“嘲嘲嘲,喳喳喳,我拿草把你夹铧。花轿到门前,四季保平安。花轿落下地,二人来吉利。说佳人,道佳人,佳人长得老俏皮,圆圪塔儿脸,双眼皮儿,樱桃小嘴儿俩笑坑儿,鼻子长的似悬胆,耳朵好象肉扁含JLo丈母娘包成的肉扁食,新女婿尝尝啥滋味儿……”念罢,则红毡铺地,请新娘下轿。男方要给把轿门的压轿孩送“封儿”,新郎到轿前向新娘施礼。男方两名女傧扶新娘出轿,门前执事人向新娘撒碎谷草、麸子、花生、铜钱、糖果等,俗称“撒草料,撒盖头”。
新娘踩着红毡走进大门,门里放一织机木柽,柽上搁一马鞍,新娘要从马鞍和柽子上迈过去,俗称“骑鞍过柽”,意为生子平安。然后进入院内,院中摆有天地桌,桌上放斗(偃师为柳斗),内装五谷,斗四角置有钱、果。斗中插秤一杆,布杼一个,尺子一把,铜镜一面,小擀杖一根。称钩上挂有一块肉,以防天狗下来吃新娘。桌上放有三个盅,分别盛有盐(取缘分之意)、艾(表示爱情)、绿豆(禄寿双全)。用红纸包曲一包,取发家之意。时近中午,新郎、新娘在天地桌前举行拜堂仪式,俗称。拜天地”。洛阳民间“拜天地’’忌讳在午后举行,否则便认为是娶寡妇。新人在傧相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后,正式结为夫妻。新娘被扶人洞房,新郎用尺子挑去“新娘”的盖头。这时,新娘坐柏木桶上,由梳头人给新娘束发绾臀,俗称“上头”。上头时,小儿滚床,新娘须坐清水桶上以示清楚明白。上头时,一边梳,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媳妇衣,高搭起,不出三年见大喜。新媳妇裤儿,挂门鼻儿,不出三年添小侄儿,大娘抱孙我抱侄儿,全家乐得合不住嘴儿。一木梳,二篦子,生个孩子戴顶子。。”梳妆毕,其婆母抱柳斗授新媳妇,新妇接而纳于桌上,称“传杼”(杼即织布的梭子),意为婆母把妇功传授于媳,使其主管家中衣食等事(偃师)。然后,由小姑或晚辈给端洗脸水,送面圪塔汤,汤内有大枣、花生、棉籽等,取“早生贵子”之意。新娘喝汤时,女傧念念有词:“喝口面圪塔,生个胖娃娃。吃个大红枣,生个胖小子。吃个棉籽儿,生一对双生儿。叫你喝,你不喝,俺端着就往床下泼。”念罢,则将汤碗反扣于床下。新娘要给送洗脸水、送汤之人红封以示酬谢。然后新娘上床,面向喜神安坐。
拜天地后,男方设宴招待宾客。席间女方长辈来宾要给厨师送红封,名曰“谢厨”,以表谢意。洛阳老城要等娘家送饭席(即娘家送的两桌筵席)到后,新郎新娘并坐首位,男女两家女客相陪。罢席后,男方待客的宴席才正式开始。婚宴开始,新郎父母要到各桌向亲朋和来宾敬酒、劝莱,俗称“看菜”。宴毕,女方宾客进洞房向新娘叮嘱辞别,然后与亲家公婆告辞,谦称“小女无知,请亲家多包涵”。公婆则答以“穷家薄日,令爱受委屈”等客套话。午后,在伊川县新娘要穿刷子,俗称“要得发,先穿刷”(穿刷子以示针工)。
晚饭后,开始行“人洞房”礼。僵师邙岭一带,称作“送房”。一般由新郎的嫂子、弟弟等人送房。送房时一般都是用条盘端四样莱和酒壶酒盅、一盏灯(谓“长明灯”)。送房也唱送房歌:“进去屋门黑咚咚,一端条盘,一端灯。四角搁着四盘莱,酒壶搁在正当中。叫弟妹,你听仔细,俺把兄弟交给你。冬天由你做袍子,夏天由你做夏衣。脱下衣袜你可记,热热冷冷你萦记,萦记不到俺不依。桃叶尖,杏叶圆,去年想你到今年。今儿也盼,明儿也盼,可算把你盼到家。你俩喝下这交杯酒,夫妻偕老到白头。你一壶,他一壶,今黑”你俩住一屋。你一盅儿,他一盅儿,今黑儿你俩到一堆儿。这杯酒,是你的,要你生儿育女的。这杯酒,是你的,跟你遮风避雨的。你俩喝个和睦酒,小两口喝喝俺好走……”。这时,让新郎新娘对饮,俗称“喝交杯酒”。乃古俗“合卺”礼在民间的演变。周代已有此俗,自北宋以后演变为饮交杯酒,明清两朝,仍袭此俗。
送房结束,开始闹洞房,俗称“耍新媳妇”。民间认为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闹的人多看作是人缘好。民间还有“新婚三天不论大小’’之说,婚后三天,宾朋乡邻不论年龄大小和辈数高低,都可到新房去“闹”。其方式有“文闹”和“武闹”两种。所谓“文闹”,即以给新娘出谜语、说粗话的方式让新娘难堪而取乐。所谓“武闹”,即在口出秽语的同时,还动手动脚,近乎侮辱性的肆虐,中间时有非礼行为。但无论是“文闹”或“武闹”,新郎新娘及其家人请都只能以烟茶糖果招待闹房者。近年,洛阳市区和县城“闹房”,一般是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唱歌,或共吃糖果,当众接吻。郊县农村地区,大多采用较文明的游戏方式“闹房”。但个别地方仍有“武闹”遗风。
直至深夜,“闹房”人才陆续散去。但又有好热闹之人悄悄返回,于新房窗外听新郎新娘的甜言蜜语,俗称“听房”或“听私房话”。如果没人“听房”,新郎家人便把一把扫帚靠在新房窗下,扫帚上搭一件衣服,并对扫帚说:“扫帚扫帚尾巴长,没人听房你听房。”据说这样可以避邪。
是夜,新房内的灯长明不熄,如果熄了灯,将视作不吉不利。
(七)婚后礼 指婚日礼之后所行的礼仪活动,主要有瞧闺女、回门等。
婚后第二天,新娘的父母携礼物到新郎家看望“闺女”,新郎家设宴款待如昨。这是古俗“ 女”之遗风。栾川山川一带还有女方来女眷给新娘“梳头”的习俗。
第三天,新娘早早起床,拜见先祖和公婆,然后再拜见宗亲和其他家人,俗称“认大小”。拜见完毕,等待娘家来接,谓之“回门”。回门,即新娘第一次回娘家看望。多在婚后第三天,也有在第二天的,栾川、吉利即如此。亦有第九天回门,曰“回九”。嵩县等地是由新娘的兄长和姐夫两人去接,一人陪新娘先行,一人陪新郎后去,二人不得同行。新郎须请一懂礼的陪同前去,携酒肉糖果等礼品。中午,女方要设宴招待新女婿。因是第一次正式上门,要由岳父家有威望的近亲好友作陪。午后新郎先回,随后新娘由父亲送回。偃师一带,新娘午后早归,入厨房擀面条,邻居亲戚来喝喜酒,此为新妇人厨之始。洛阳还有“试刀”之俗,即让“回门”归来的新娘,到厨房把别人擀好的面片切成面条,试其刀功。
洛阳民间还有新娘住娘家的习俗。新娘回门当日,不能住娘家。回婆家住几天后,再回娘家住。住的天数颇有讲究,栾川新娘要在婆家住够9天,回娘家住13天,再由婆家接回,俗称“住九还十三,辈辈抱金砖”。吉利一带,婚后第四天新娘舅家采接,当晚送回。连续9天都有接送,晚上不空房,9天已满,娘家接走住9天,送回婆家。名曰“住九还九,越过越有”。
责任编辑:Xiaohe
- 刘琴华的“故事”情缘 2012-12-07
- 传承民间艺术 “捏”出精彩人生 2012-12-07
- 伊川有只”明星鸭” 飞檐走壁“偷”粮食 2012-11-23
- 无偿照顾邻居 “面条奶奶” 感动乡邻 20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