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业近三百年,帝王二十多位,建都长安和洛阳,唐王朝的陵园大都设在长安,现有十八座帝陵,分布在陕西关中平原的北部。洛阳虽为唐代东都、武周神都,却没有开辟唐朝陵园。高宗李治迁东都,但死时,仍不无遗憾地说:天地神祗,若延我一两个月的生命,得以返回长安,死也无恨。自然更不愿远离祖宗,埋到洛阳。武后在洛阳改唐为周,称帝二十余年,定都洛阳,称神都,在八十二岁病死洛阳上阳宫后,仍然回长安与高宗合葬。现在洛阳留存的两座唐代帝陵,均有其特殊的政治原因。
这两座帝陵是:唐太子李弘死后,被迫谥为“孝敬皇帝”,葬入“恭陵”;唐末昭宗李晔的墓地,称“和陵”。两陵均坐落在洛阳市偃师县景山上。迄今恭陵保存尚好,和陵却被夷为平地了。
历代建筑帝陵,首先考虑的是自然地势环境,讲究“风水好坏”。以天子之尊,在位时一呼百应,养尊处优,死后也要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唐代在洛阳的两座帝陵,选择在神都东近百里的偃师景山上,无疑是由景山的“风水”决定的。景山又称景岭,东西长数十里,南北宽五里许,宛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古缑城的北侧。恭陵即筑在景山东部的白云峰巅。白云峰,为当地群众常年测雨的预兆点,一旦峰顶白云升起,或凝聚为雨,或舒而不散,乡民视之,以为降雨之兆,常看到这里雾气腾腾,尤如仙境;景山北侧,蜿蜒奔流着伊、洛两水,像两条银带缠在山后。正南面对着佛光峪口,两边山势陡峭,峪内山高云深,给景山带来无限远景;东侧嵩山仰望,又有缑山比高。恭陵就在这一片天然佳景、风水宝地之中。
恭陵,虽为唐陵,依“天子之制”而建,但实际上存在着不少差别。唐陵的重要特色通常表现为:依山而陵,雄伟壮观,并将陵园分成三处:一处是“神游殿”,建于半山腰基室之顶,用意是供墓主人的灵魂游乐而设;二是“献殿”,它建于正当陵墓的前方,是供上陵朝拜的地方,一般献殿四周绕以墙垣,并于东西南北四方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门,四门外更有石狮、石马等神道石刻;三是“寝宫”,是墓主人的起居之所。而恭陵采取平地封土成冢,冢为覆斗形,这无疑减少了陵墓的壮美之感;墓的建筑形制简化,仅有四门、神道、双阙及角楼,而不见神游殿、献殿等豪华庑繁的建筑形式;此外,关中唐陵多有规模庞大的陪葬墓群,而这里的太子冢却只有裴皇后独墓相伴,不免将恭陵的气氛衬托得十分凄凉。
尽管如此,恭陵仍然是规模宏大的建筑,整个陵区占地面积达三十一万五千三百七十平方米,折合今五百二十七亩。陵冢长一百六十三米,宽一百四十七米,高五十米,陵东侧有皇后冢,长六十米,宽五十七米,是太子妃裴氏之墓。太子李弘死后,裴 氏悲惧兼加,恹恹成疾,不久即抑郁而死,以皇后礼节陪葬在太子弘陵区。神龙元年(705年)被追谥为“哀皇后”,俗称其冢为“娘娘冢”。
下一篇:辉煌壮丽洛阳宫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 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展现巍峨雄姿 2012-11-15
- 古人选择国都有讲究 避开地震核心区 2011-05-13
- 保护大遗址 传承历史文明 2011-03-09
- 崇宏繁华唐金城 2006-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