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真记:说理:莫图热闹失真宝

     2014-07-08 20:38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文/妙志居士

  前面我们就《西游记》里的相和数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挂一漏万的探讨,下面我们再就《西游记》里的道理作一些探索和思考。西游记作为一部世人眼里的神魔小说,志怪小说,那真是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得看热闹。各版的《西游记》都侧重于娱乐性,或者导演本身都没有弄明白《西游记》的真义而瞎拍一气,把书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遗漏了,就剩下了一些浮于世事表面的假象,或在一些浅层次的世间法上打转悠。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感谢所有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宣传《西游记》的人们,从原著到小人书,皮影戏,电影,电视剧,还有各类动画片,漫画等。可以说,这些方法和手段,最起码让人有了一些关于佛,道,儒,神,魔,鬼,怪,仙,妖等各种简单的印象,打开了人们丰富的联想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西游记》归于一部最基本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普及教材。通过细致慎密的参悟,甚至通过《西游记》而悟道成佛也未必不可。

  这一章,我们重点侧重于《西游记》里的各类偈言,神仙下凡点化取经人的语言精华,以期能与此中悟一些佛道之理,也不空教我们捧着书本,看着影视剧,跟着唐僧师徒五人在取经的路上空跑了一趟又一趟,热闹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与儒释道三教之理却一点儿也没有弄明白,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如果我们也能以自己跟着唐僧师徒五人一路向西天取经的心态而看影视剧,一路上和孙行者降伏我们自己身心内外所存在的各种妖魔鬼怪,这样离我们取得真径,悟道而佛也就不远了。

  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就依《西游记》的章节为顺序来解读《西游记》里真正有价值的悟道偈和点化世人的无上道义。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是西游记开篇的第一首诗,是引导世人读西游记的总标题,总纲领,总概括,也可以说是一首高度浓缩的《起世经》,一首导人开悟的《楞严经》,一首能生万物的《道德经》,世间一切关于宗教的,人生的,宇宙的奥妙都在这一首诗中得以完美圆满的体现了。想来天下读过《西游记》的人不在少数,这首只有五十六字的小诗有没有这么神奇,有没有象我所说的人生宇宙之真谛尽在其中?我们试以解之。

  我们先看尾联: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也就是说,《西游记》这本书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造化会元功的探索而写的。如果不能把自己读《西游记》的出发点建立在这个高度,那也无非是看个热闹,图个好玩罢了。只有发起了欲了解,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弄清楚明白的端正态度,我们才能沉下心来,细细揣摩书中唐僧师徒一路求取真经,一路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的真义,才能真正把佛法中的无上妙义弄明白,这样也就不会误入一路上的众多妖魔鬼怪之相而不能降伏,与人生路上众多坎坷磨难从何而来所烦恼了。所以说,我们看《西游记》,首先要端正态度,把这个态度端正在:欲知造化会元功的这个层面上。

  再看腹联: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覆是天覆的缩写,载是地载的缩写。覆载指得就是天地之间。群生,指得是众生,泛指所有的大地一切众生,人类只是十二类众生中“若胎生”这一子项中的“人属”这一小项。仰,仰仗,依靠。至仁,至仁是什么,至仁就是众生平等,一切平等,没有一处不平等。但有分别,即迷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误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不名菩萨,更别说成佛了。所以说,至仁就是最高的,无上的平等观,除了平等,这世间再没有别的仁了,除了至仁,世间再没有别的平等了。故称之为至仁。故但凡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众生也都仰仗着天地之至仁而存在。故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若有人问,天地圣人既然不仁,又何以称至仁?也正因为天地不仁,所以才至仁,正因为天地至仁,所以天地才没有仁。至仁不仁是一不是二。至仁也就是不仁,不仁也就是至仁。故李贺有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无情即是最大的情,最大的情即是无情。不偏不倚,大公无私,普润天地万物,并不为人类自以为是的灵长类,自称的万物这灵长而偏向于人类,若有一丁点儿的偏倚,天地也就不公了,天地也就不是至仁了。

  发明万物皆成善。发明万类,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就是这么发明出来的。而归根结底是由道生出来的。道本无生亦无死,所谓的道生一,也不过是圣人叙述的方便而言。其实本无一二三之分别。这个发明不是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人类只会毁灭不会发明,人类所谓的创造发明都是死东西,没有一样活东西,都是没有生命的死物。而天地所造的万物是活的,有生命的众生之一,这是天地发明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创造发明的本质区别。而所谓的皆成善,即是人之始性本善之善,是至善,纯善,大善,上善, 而不是与恶相对的善良的善。这个至善就是至仁,至仁也是至善。抛开文字相,语言相,其实就是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以我们的分别心和描述而改变。永恒地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再看颌联: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开辟是开天辟地的缩写。鸿蒙是天地未分时的状态,表示鸿大无比的蒙昧。清浊就是二,而一就是清浊的分界线。故二是一不是二。没有一就没有二。没有二也就没有一。所以说,所谓的盘古开天地,其实就是用手指了一下远处天地之间的地平线一下而已。以地平线为一,则上清为天,下浊为地。天地就这样的被盘古大帝分开了。这所谓的开天辟地,并不是真得把天和地分开了,而是一种认识上的,观念上的分开了。天和地怎么能够分得开呢?天与地至今也没有分开。没有天,地何存?没有地,何为天?天地是一不是二,没有这个处于整体之中的一,一之两边的二随即也就消失不见了。

  举个例子,我们常常用“天塌地陷”这个词来描述令人恐怖的自然灾害。这个词看似既描述了天塌,又描述了地陷,其实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中国的很多词汇是从两个方面说的,这样的词汇非常之多。是古人分别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来描述他,以便于把事物描述清楚。天塌就是地陷,地陷就是天塌。天塌是地陷下去造成的,地陷是天塌下来造成的。天塌地陷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描述。无地陷,何以有天塌?无天塌何以有地陷?故天塌地陷是一不是二。从更大的范围来讲,地陷造成了一方低下从而抬高了另一方,或一方抬高而趁低了另一方。故史书上记载的天地大洪水时期的天塌西北,地陷东南,就是一次大面积的地壳运动所造成的相对描述。无论主要力量来自于一方的抬高还是一方的降低,其结果都会导致海水向低处倒灌而泛滥成灾,故一次全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上的大洪水记忆就形成并代代相传,以至于流传到了今天。



上一篇:西游真记:说数:数中自有乾坤在  
下一篇:老子心语:自序:难信之法如何信?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