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前500年,无著作传世;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无著作传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苏的学生)前427——前347年,主要著作《理想国》、《法律篇》;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前565——前485年;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年;
耶稣,约生于公元一世纪初期。
老子生卒年代比上述人物都早一百多年,而且有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完整著作《老子》传世两千多年,深远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学术地位应该是:世界最早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救世家、军事家、养生家、诗学家、慈善家、教育家、文化家、学术家!
末了,笔者建设:可否由洛阳市老子学会、鹿邑老子学会、福建闽清老子研究会、台湾中华老庄研究会联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现存《老子》一书为世界人类的非物质文化思想遗产!浅谈对老子“三宝”的理解
池小云
老子在《道德经》六十七章中写道:“我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圣人之道的根本特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永远坚持且宝贵这“三宝”。老子及得道圣人宝贵这“三宝”,是出于他们的自然本性,是大道玄德的显现。
一、慈
慈的意思是慈爱、慈善、慈祥。老子的慈有更深、更广的含义,对老子慈要正确地理解。老子的慈是大道的慈,是大道本性自然的流露,与世俗的慈是截然不同的。世俗的慈是狭隘的,许多世俗的人只对自己、对亲人慈,对别人慈的程度有限。老子慈是大道的慈,慈己慈人,慈及万物,一切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就是出于以百姓之心为心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说的都是道德之意。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慈,“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四十九章)。“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二十七章)。“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六十三章)。“报怨以德”(六十三章);这些都可见老子对百姓的爱是深切的爱,宽广、无限的爱。这些爱都是出于自然的本性,不是刻意去行善。“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遂事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章)。道化生了万物,德蓄养了万物,并使万物生长、发育、成熟,但是却不据为己有,也不自恃其能,更不去做主宰,这是道慈爱万物的体现,这是大道玄德的体现。
心慈气和,有了慈爱之心,气就柔了,顺了,和了,自然百体柔和,心身健康;心慈了,对人对事就有宽容之心了,这是效法道的体现。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体是个小宇宙,从属自然界大宇宙,要与大自然相和谐。柔弱是道的作用的体现,“弱者,道之用”(四十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七十八章)。水是天下最柔弱的,而却能攻克最坚强的东西,这些都显示了柔弱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七十六章)婴儿最柔弱,却是精之至,和之至;刚发芽的小树是柔弱的,却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自然界的万物自然的生存状态是柔弱的,坚强刚直时离死不远了。只有柔才能和,这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结果,所以柔是具有生命力的象征。唯慈才能柔,心不慈,气就不顺,不和,就无法处于柔的状态。
二、俭
俭是节俭,俭用的意思。老子讲的“俭”是指治国养生要俭。俭即“啬”,啬精、啬神是养生的无上妙决,精气神充足饱满,身体才会健康,以俭为宝了,一生才会平安。“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唯有啬,才能重积德,才能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目的,如果将精气神耗费了,连健康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要“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以“俭”为宝了,自然生活俭朴,少私寡欲,只求“为腹”,不求“为目”。如果心中充满私妄昧,心就静不下来,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追求世俗利益,纵情于声色,口腹之欲,是违背自然之道的,只能令自己意乱心迷。“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五十二章)放开自己的五官,尽情追求世俗的享受,只能耗费自己的精气神,那是无药可治的。一味地追求世俗利益,贪图世俗享受,还会给人带来灾难,因为“金玉满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其咎。”这是老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总结的经验,在当今社会还是这样。那些追求贪欲,遭到祸患的现象屡见不鲜,是值得我们资鉴的。
以俭为宝了,心就不贪求,就会知足知止,“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知足知止了,就不会有祸患发生,就会保全自己。“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賀于欲得。”(四十六章)一切罪、祸、咎的产生皆由于私欲、贪心、欲得、不知足引起的。知足了,心就不贪求,就会感到满足,自然心平静了。心静了,意自在,精自足,就会永远健康、幸福。
三、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有处下、谦让、不争的意义,其实,后而不先,不是不要先,而是不敢为先。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江海处下,不拒细流,所以成为百谷王,这是道的特性,得道圣人就是效法这种道的特性,才能成为圣人,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水就是这种利物谦下、不争的特性,所以跟道相同。这些都说明了不敢为天下先是自然、合道的。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05:自守中道离两边 2014-07-14
- 老子心语04:道本无用无不用 2014-07-04
- 老子心语03:无为之为真有为 2014-07-01
- 教师十年修订《老子帛书校注》 曾获钱钟书题写书名 201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