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归来——在大学历史系开展经史导读课的构想(6)

     2011-05-09 09:52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再说功利主义的治国方法,或管理方法,只有两样法宝:一是票子,一是刀子。你听我的话,就给钱(或升官);你不听我的话,就杀头(或惩罚)。人们在这样的威逼利诱之下,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抢占位子、争夺奖金和逃避惩罚上,不可能产生自觉办事的责任心,“官样文章”、“形式主义”便以烈火燎原之势遍及天下,待财力耗损、矛盾山积,就是一个公司或一个国家垮台的日子到了。秦朝政府、袁世凯政府、蒋介石政府以及今天某些倒闭的企业、瘫痪的单位,都是这样一类惨痛的教训。 可是,一些贪病入骨的管理者,总是推已及人地认为天下人的贪婪都是不治之症,从而迷信威逼利诱的万试万灵。他们不知道,人们除了贪利避害而被迫地服从他人之外,还有深受感动而自觉地拥护他人的可能。这一认识上的“盲点”,就使他们不可能修养自己的良心来感动天下人的良心,于是历史的悲剧就一演再演,永无尽期。中国古人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功利主义的法家学说,永远只能作为治理天下的辅助手段而存在。理由很简单:立法的是人,执法的也是人,如果人品不可靠,则法律条文再完美,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我们涉猎中国古代经史,一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千言万语,都是围绕“君子”、“小人”做文章,这是把人品问题放在第一位,这与技术文化把物品问题放在第一位,恰恰成为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

 
七、魂兮归来

    把人品建设,作为国家或公司的一切建设之首,这是中国古代许多政权或家族的“长生久视”之道,也是近代以来中外许多长盛不衰的大企业、大公司的“长生久视”之道。因为伪劣人品,必然产生伪劣产品;腐败心理,必然导致腐败行为,长此以往,国破家亡就是必然结果。所以,正人心(养成好的个人习惯),端风俗(养成好的集体习惯),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要务。

    那么,怎样正人心,怎样端风俗呢?

    中国古人从“天人合一”的体验中,认识到个体生命、社会生命和宇宙生命,其根本原理是一样的,所以,怎样治身,就怎样治国,正如《史记。秦本纪》中由余对秦穆公说的“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因此就黄、老不分,医、《易》不分。中医看人身,完全不同于西医用肉眼“向外看”的方式,它是设身处地从内心去体验,尤其是从高级的禅定心理去体验(真正的天人合一只有在禅定中才有可能),从而把握它的统一性。我们可以举一个粗浅的例子:假如一个人的脚趾受了伤,口当即就呻吟,腰当即就歪下,手当即就抚摸,心当即就思索:“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一连串的反映,都是在一个瞬间之内同时展开,配合默契,浑然一体的。背部受了伤,头部受了伤,或身体的其他任何一个部位受了伤,也都是这么一个“浑然一体”的反映。所以五官、四肢、躯干、外部形态虽然完全不同,却在心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都是心的工具,都受心的支配。如果哪一个部位有了某种程度的不通于心,就是这一个部位有了某种程度的病痛,就需要治疗。所谓治疗,也无非是使不通复归于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中医的根本原则。如果有某一只手彻底的不通于心,又无法复通了,这只手就瘫痪,成了一只废手了。局部无心,就是局部的死亡;通体无心,就是彻底的死亡。所以中医不重视解剖学,因为解剖学解剖不到“心”。

    个人的小身体是这样,家庭、单位、国家和宇宙这些“大身体”,也是这样:“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个体生命的“通”,是此手与彼手、此腿与彼腿等等不同器官和部位的心通为一;社会生命的“通”,是此人与彼人、此单位与彼单位等等不同个人和团体的心通为一。以国家为例,如果上下同心,浑然一体,就生命力旺盛,蒸蒸日上;如果上下离心,土崩瓦解,就生命力枯竭,濒临死亡;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就是“得人心者得市场,失人心者失市场。”那么,要怎样才能得人心呢?非常简单,就是以他人之心为心。以儿女之心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为心,就是“妇顺”;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君仁”,以领导之心为心,就是“臣忠”;以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任;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得人心的美术是以观众之心为心,得人心的音乐是以听众之心为心,得人心的文章是以读者之心为心,得人心的商品是以消费者之心为心------ 以他人之心为心,其根本前提,就是忘我,忘我的功夫深入一分,助人的感情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反之,如果满肚子都是个人欲望、个人得失,就不可能体谅到他人的苦乐,人我矛盾、物我矛盾,日积日盛,人类社会就心然堕落成为一个互相残杀的大动物园,导致个人、家庭、单位和国家的日趋衰败和毁灭。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以自己的欲望之心为心,就是私心,就是人欲。中国古代经史,就是竭力启发人们的道心,淡薄人们的私欲,所谓正心诚意,慎独修已,都是做这么一个功夫,归根结底,就是造就许许多多的好人品。有了好的人品,则好的精神产品和好的物质产品,也就不劳督促,自然产生了。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我们已经无法亲眼目睹其盛况,但根据今天世界上历久不衰、誉满全球的商业集团,象英国的马狮集团、日本的松下集团,都无一例外地以人品建设为先导。由此推知,中国古代人品水准更高的太平盛世,其物质文明的成就之高,一定非常惊人,但中国古代重心不重物、重因不重果,所以文献资料很少。但我们读一读班固的《两都赋》以及《马可波罗行记》等书,也可略知一二。至于古代的精神文明,则有许许多多成果流传到今天,象《易经》、《史记》、《红楼梦》等等。虽然当时没有“诺贝尔奖”、“茅盾奖”之类的鼓励手段,而那一批作者,都是用豁出性命的敬业态度来进行工作,所以其作品的质量之高,使得今人没法望其项背。



上一篇:不信东风唤不回──传统文化教学管窥  
下一篇:社会道德沦丧 教师责无旁贷——致校长的一封信(摘录)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