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城
一、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看河洛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化发源的尼罗河,源于非洲维多利亚湖,全长6670公里,为世界第一长河。古文化的主要成就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金字塔,约公元前2780年建成,是埃及古文化成就的结晶。古印度文化发源的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全长2700公里。古文化主要成就在医学、雕刻、绘 画、佛教、歌舞等。
古巴比伦,公元前四世纪渐为衰败,至公元二世纪被波斯(今伊朗)灭亡。其遗址在今伊拉克地带和叙利亚东部。古文化的发源为“两河流域”:底格斯里河和幼发拉底河,广大的平原地区,也称“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化主要成就在天文、数学等方面,还有文字。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文化发源于河洛流城。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纸、印刷术、火药。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古文化传播到中亚、波斯、地中海、罗马等地区。丝绸之路的起点之 一,即在今洛阳。
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点:古文化都发源于河水流域,影响深远。哺育后世文化发展;不同点: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地理环境的等不同因素,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古文化的成就特点也是不同的。
河洛文化从古到今,有五千年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深远影响世界文化。其意义重大,其价值无可估量。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力的纽带。是海外华人文化之“根”,数典不忘之“祖”。中国现代文化,可说是河洛文化的薪火相传、继承与发展。没有河洛文化,就没有今日的现代文化,可见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二、“河洛”是古老的地域名称
文献多有记载。如《史记·封禅书》(以下只列篇名)“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郑世家》:“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悦),河洛之间,人更思之。”《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所谓 “三河”,就是指河洛地区。
因此,“河洛”就是指黄河流域和洛河流域广大地区。
黄河发源于青海东南巴颜客拉山脉各自各雅山麓,上源是星宿川,又名星宿海,最早是唐兵部侍郎侯君集带兵远征土谷浑时所发现,《旧唐书·侯君集传》记载:“侯君集,经途二千余里,行空虚之地,盛夏降霜,山多积雪,转战过星宿川,至于柏海,频与虏遇,皆大可?获。北望积雪山,观河源之所出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曾派大臣阿尔达到青海实地勘查黄河之源,结果发现:星宿海西崖壁上有巨大天池,实为黄河之源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第一长河是长江,全长6300公里),东流经6省2自治区: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在山东北部垦利县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
洛河,虽不及黄河之长,也不及流域面积之广,却是极为古老的著名河流。《尚书·夏书·禹贡》记“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氵廛),又东会于伊,又东北会于河”。《国语·周语上》记:“昔伊洛竭而夏亡。”三国吴韦昭注:“伊出熊耳,洛出冢岭”。洛河由陕西华山南麓发源后,东经河南卢氏、洛宁、宜阳、到洛阳纳(氵廛)河,到偃师纳伊河,到巩县东北入黄河。
洛河由于地理最佳、最重要,为历代王朝所重视。从三代之居、东周、东汉到五代,历经一千多年,十余朝以洛阳为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盛赞洛阳“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荡漾素波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过故洛阳城》)。头两句称赞洛阳优美的地里环境:东有嵩山,南有龙门山、西有秦岭、北有邙山,三川,即伊、洛、涧、三河。后两句说明:洛阳在全国社会发展中的标志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洛阳作为一千多年的历史古都,积累丰富的文化资源,有许多名胜古迹,许多地下文物宝藏,许多文化名人,名著。因此,在战国两汉时,“河洛”就是指洛阳。战国人编《竹书纪年》二卷:尧帝“洁斋修坛场于河洛”;《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滞留周南”,“见父于河洛之间”。南朝宋裴马因“集解”引徐广曰:“挚虞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河洛之间”,也就是指洛阳。其次,东汉班固《西都赋》:“盖闻汉皇之初经营也,尚有意乎都河洛矣”。《文选》唐李善注:“东都有河南洛阳,古曰河洛也”。唐杜甫《后出塞》:“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幽州骑”即安禄山叛军;“河洛”, 即洛阳。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军直入洛阳。
三、河洛文化包含人类两大文化遗产
所谓“文化”是指什么?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件如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小件如在一支骨针,一字一画,都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直接证物。
所谓“河洛文化”是指什么?包含人类两大文化遗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是从古至今河洛流域出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成果。
(一)人类物质文化遗产:
1、地下出土的实物:
自清末至今,一百多年来,河洛流域六省两自治区出土的文物甚多,数以万计,意义甚大,价值甚高。
从年代讲:自旧、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05:自守中道离两边 2014-07-14
- 老子心语04:道本无用无不用 2014-07-04
- 老子心语03:无为之为真有为 2014-07-01
- 教师十年修订《老子帛书校注》 曾获钱钟书题写书名 201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