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志居士
读《西游记》之第一要诀,莫过于先要建立万物类象之思惟方式。易之八卦,无象而万物类象,远接诸物,近察诸身。故此篇题为:西游记里八卦多。八卦者,象也。象者,相也。破表象而立真相,实为读《西游记》最重要的思惟和阅读方式。
《西游记》里的八卦之象非常之多,多到什么程度?可谓是物物象,事事象,时时象,处处象。菩萨象,妖魔象,三教象,九流象。组合象,分裂象,单一象,复杂象。谜面象,直白象,迂回象,大道象。真隐象,假现象,明喻象,暗藏象。真相隐,幻象生,实象显,虚象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有诗为证:
心生万象处处象,心灭无象象象无。
八卦无象万类象,象本无象由心想。
取经相,降魔相,菩萨妖魔时时相。
若有执著看不见,若无妄想睛放光。
师徒相,自我相,心猿意马处处相。
金木水火土中黄,五行生克相摩荡。
众生相,自心相,水火不容互不让。
贪嗔痴慢疑自性,五蕴障碍各慌忙。
三藏本来佛法僧,何处更悟空能净?
真经自向心中取,何必十万八千长。
我有灵山高入云,回头自在汝心肠。
自安自心自受用,何劳世间万物象?
故而,《西游记》实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浅看之:娇魔鬼怪、热热闹闹,启蒙读物,娱乐嬉笑;中看之:比类发明,贴近生活,辩证智慧,思考人生;上看之:求仙访道,禅悟佛理,合于大道,德昭世间。真看之:幻相剥尽,真相现前。悟道成佛,无上正觉。
进而言之,《西游记》实非一般之世间之书也,更非其他三部名著可望其项背者。若言说将《西游记》纳入《大藏经》列为佛经自非为虚诳,或言说把《西游记》纳入《正道藏》归于道经亦不逞多让。世尊讲经常有比喻表象自是文学艺术,老子说法常有事例演说岂非文艺作品?《西游记》寓明于暗,以暗显明,论理证据有力;描写夸张,诗词歌赋,文学功力增上;三教六学,佛道擅长,助人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何需万里赴疆。堪得破,西游记里藏真经。堪不破,背着佛经赴黄梁。悟得僧,真如自性本是佛。悟得空,万法皆空空不空。悟得净,自性清净本无垢。悟得能,本自俱足生妙用。故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若执我说即谤佛。故聃曰:道本无名非常名,若知我病病即无。
更擅胜场者:《西游记》读之易懂,引人入胜,勤学不缀,思维精进而不累人耳。
说此许多,下面细而论述读懂《西游记》所需之八卦思惟方式。万象诸杂,挂一而漏万;提纲挈领,非师徒五人而多让。故我们选择唐僧师徒五人之象形喻义来举例说明,继而大家以此类象思惟方式而比类发明,入《西游记》自寻其宝,岂非妙事耳?
先破其相,后明其义,亦是三世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教诲也。
先分而述之,第一层次:唐僧师徒各自五人之表象者:世人多言师徒四人,实是误人深矣,盖四相未破,四见未立故。今导人正见,破除诸相,后人自可纠正其言也。
但需要事先提醒的是:五人虽有诸般之象,但不可执著。于文中或一时之象,或贯通之象,或一事之象,或连续之象,或单一之象,或杂合之象,切不可死搬硬套,更添迷情。
一者,唐三藏:我之身也。人道者,金性,疑者,我者,本者,持戒者。唐僧即此诸义之表象也。
象1,我之身也。唐三藏首先示现了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的出生,成长,学佛,取经,成佛等诸般过程。诸如胎里带的苦难,缘与佛的成长,这些都和我们一样。在文章中表示我们得人身者,诸般苦难或不同,但得佛缘即一般。
象2,于六道中属人道。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此生得生人身,得遇佛法,六根俱足,得生中土,实为不易。
象3,于五行属金性。金性纯真,但金性绵软。从整体而言,唐长老取经之志不可谓不坚也,纯粹无杂,生死不顾,勇往直前。但在取经的过程中,每遇险境,妖魔,就失了主张,纵悟空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事实证明降妖除魔绝非难事,但每每事到临头,自失了胆量。此为金性之表义,纯真而绵软者也。
象4,于五毒中属疑性。唐长老除了对取经的信心不怀疑,每遇事,此疑心重重,肉眼凡胎,特别是对悟空更是不信任,反而对八戒的话多有相信,此身为欲所左右耳。虽然唐长老也不乏慈悲心肠,宽大为怀,但都是对人而言,且不分青红,人魔不分,疑神疑鬼,疑窦丛生,此为缺憾。
象5,我者,于我之诸身属身相。即表义我执者,执著于有一个我相,有一个取经的相,沿途本无那么多的妖魔鬼怪,只因我执不除,故妖魔鬼怪层出不穷,若除得我相,灵山宝刹,顷刻得至,何劳此番多磨也。
象6,本者,于本性上属于天生之性清净者,为我之本性天然之本来面目也。大地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即为假我所困耳,戒定慧迷而不见,贪嗔痴显而不识。故唐三藏者,不悟是“糖朝三藏”(cang),能悟是“东土圣僧”。
象7,戒者,于三学属戒相。金长老原身是如来佛祖的第二弟子,号金禅子。此金禅子者,即是表示他是一位纯粹而又示弱的佛子也。我们现在知道,如来佛祖的的第二弟子为优婆离尊者,优婆离在出家前即是佛陀的理发师,随佛出家后,一直担当护法的角色,奉持戒律,无丝毫触犯,故称‘持律第一’。他对佛所说的戒律丝毫都不犯,对于戒律上最精严,规行矩步,丝毫也不马虎,对于“行住坐卧”这四大威仪,都特别注意。堪称为戒律权威。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由优婆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这一特征,在唐长老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特殊,持戒第一,丝毫不犯。后佛祖释迦牟尼入般涅槃,遗告佛弟子要:以戒为师,足见戒律在佛法中的重要性。这也是唐僧作为肉眼凡胎之人身者,在四个法力高强,手段过人,出身或是天人,天帅,天将,天龙遭贬的徒弟们面前,是唯一可以不求助于观音菩萨的帮助而足以为天人师之地方。这也是告诉我们世人,但能持戒第一,丝毫不犯,即可为天人之师,世间楷模,龙天佑护,菩萨保佑。唐僧但能成佛,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取经的路上,能自始终地严格持戒,纵未能于佛法悟得许多,但能笃信且实而行之,终能成佛。
二者,孙悟空:我之心也。修罗道,火性,嗔者,心者,空者,妄想者。行者即此诸义之表象也。


- 西游真记:说理:莫图热闹失真宝 2014-07-08
- 西游真记:说数:数中自有乾坤在 2014-07-06
- 西游真记:重读西游悟真经 2011-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