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东风唤不回──传统文化教学管窥(3)

     2011-05-09 09:51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传统文化的明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笔者认为,明师的经史修养,应该具备下列四点: 
  
   一、熟读经典。至少熟读过一、两部经典,浏览过一些史籍,有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  
  
  二、以经律己。读诵经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卖智炫学、图名图利,而是为了寻找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反省自己,修养自己,并随缘劝化别人。  
  
  三、确有心得。长期的读经、律己,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了孔子所说的“不亦说乎”、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世尊所说的“法喜充满”的境界。  
  
  四、信心坚固。对圣言量具有绝对的信心,不穿凿,不附会,不依文解义,不离经发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明师的人格特点,应该具备下列三点:  
  
  一、具有真诚而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闻谏则喜,勇于改过。  
  
  二、能发自肺腑地感受、赞美和学习一切人的长处,包括学生的长处,乃至死刑犯的长处。 
  
  三、具有一辈子隐姓埋名、攻苦食淡、献身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愿力。  
  
  具备了上列诸条,就是正见、正行的善知识,就是因地上的圣贤;由他们引导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就不至于岔入歧途。  
  
  但真正的明师是攀缘不来的,只能靠我们的诚心去感应。毛泽东是韶山冲一个农民的儿子,成千上亿的人们不顾身家性命跟着他闹革命,是受了他救国救民的至诚宏愿所感动;武训是一个乞丐,一字不识,却办成了三所很好的义塾,也是不少读书人深深震撼于他无私的赤城,主动出来帮助他。  
  
  我们做家长的,只要确实是出于普渡众生的无私动机,努力复兴传统文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有孩子出孩子,不折不挠,勇往直前,决定会感动诸佛菩萨、天地鬼神和广大善知识,明师出山就不会成问题。
  
  九、体制合理  
  
  但有了师资,若没有合理的教学体制相配合,碍手碍脚,无法施展,也会必败无疑。笔者切身体会到,今天普通大、中、小学的教学体制,对于传统文化教学来说是一种必败无疑的体制,所以一定要另辟蹊径。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我们应该让学生走“一通百通”的路线,先安排一个较长的时期,让学生们集中精力专攻一门,达到“一通”的程度,下一步,他们自然就会旁通曲达,以致于“百通”,无须乎老师再费力气。这就是圣贤育人先培养根本智、后培养差别智的程序,也是真正的艺术教育“精通一家,参考百家,自成一家”的程序。因为人类的心理特点是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所以,“因定发慧”就成了万古不移的铁律。但现在的学校教育,却要求学生们先达到“百通”,小学也好,中学也好,大学也好,都同时开很多课,搅扰得学生们心绪纷张、迷乱如麻,学了十几年,好像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其实是没有一样能够杀敌制胜,落了个鼫鼠五技而穷,也就是一窍不通。这是一场惨绝人寰的灵性大扼杀,却又举世沉迷,万牛莫回,可见众生的共业是多么可怕!  
  
  假如现在的学校教育,改成先让学生们专修六年经史,奠定下扎实的汉语基础,开拓出深邃的慧根灵性,他们只消专修两年英语,专修两年数理化,他们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一定会百倍、千倍地超过现在的水平。近代许多的文史大师、科学巨匠,都是先受了多年严格的私塾训练,一剑磨成,锋利无比,杀狼杀虎,随心所欲;所以他们无论研究什么新的学问都成就辉煌。这一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上述教学方法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每一阶段都只有一个老师,相当于“承包制”,学生们学业的成败、品行的优劣,老师无处推责,敬业精神自然就要强许多。  
  
  但现在通行的教育体制,却相当过去农村里面的“生产队”,同样一丘田,你播种,我除草,他施肥,最后收成的优劣,似乎是谁都负有责任,其实是谁都不负责任。现在的学校,许多老师共同教育一批学生,哪位学生成材了,功劳算不到谁的头上;哪位学生坐牢了,罪过也算不到谁的头上,等于是什么责任都不要负,于是学校就势所必至的成了南郭先生们最好的栖身之所。而且同一讲台,人各一说,学生们不知所从,结果是谁也不从。笔者曾经作过许多努力,试图利用三尺讲台唤醒学生们的道德意识,倾心吐胆之后,也的确听者动容;但只要下了课,在另一节课别的老师唱一个反调,笔者的严肃的努力,在学生们眼里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好玩的笑话,所有心血全部泡汤。笔者深受其苦,深知其弊,所以千唤万唤,请求弘扬传统文化的仁人志士们,绝对不要蹈此覆辙!  
  
  如果“责任制”代替了“大锅饭”,“专修制”代替了“普修制”,真有本事的老师方可大显身手,培养英才。现在社会上培养艺术人才、体育人才,不都是采用这样的办法吗?孔子带学生,释迦牟尼带学生,不也是采用这样的办法吗?
  
  十、“三足鼎立”  教学活动是一件“三足鼎立”的事情:一只足是学校,一只足是家长,一只足是学生。任缺一足,鼎就倒了。  
  
  现在,北京舒乙先生、王志远先生、李家振先生、刘荫芳女士等大德们历尽千辛万苦,办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圣陶实验学校,并于今年九月一日开学。笔者亦久蓄此志,未能成功,只和几位朋友合作办成了一个课外读经班;所以看到圣陶学校的报道之后,非常激动;十一月底,我们一家和另外两家相邀,千里迢迢从湖南跑到北京,在圣陶实验学校仔细参观了三天,亲眼看到51岁的刘荫芳校长身先士卒,昼夜操劳,使全校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生气勃勃;校风很正,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孩子们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之外,背完了全部的《三字经》和部分的《百家姓》、《诗经》,并且极守纪律,彬彬有礼。只要稍有经验的人,就会知道这一局面的打开,要经过多少次的九曲回肠和过关斩将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大概只有舒乙先生们才深解其中味。  



上一篇:论老子与河洛文化  
下一篇:魂兮归来——在大学历史系开展经史导读课的构想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