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敬佩他们、惭愧自己之余,也深深感到,圣陶实验学校还极其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圣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培养人才是第一大功德;敬祈一切善男子、善女人,都来做圣陶实验学校的真诚护法!
笔者认为,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宽裕,而又无暇或无力照顾孩子学业的家庭,圣陶实验学校是最为理想的寄读之所;凡读此文者都可以广泛推荐;这是随喜功德,费力不多而利人无穷;如果有些家长不相信,可以劝他们亲自到北京去看一看。现在大家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子女的教育如果失败,就全盘皆输了啊!
圣陶实验学校有了薰习传统文化的大环境,这是孟母三迁、苦心求索的育人背景,极其珍贵;只是目前还有一个遗憾,就是责任制的传统文化专修班还没有办起来;但这一件事我们已经不能要求学校了,因为家长们若没有觉悟,不肯让孩子们接受“一通百通”的特殊训练,学校有什么办法呢?所以专修班这一出戏,就看我们家长们怎样配合了。
笔者夫妇毅然把孩子留在圣陶实验学校,并向学校反复声明,我们不在乎孩子升不升高中、读不读大学,只要求她接受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长真道德、真智慧、真本事,除此之外,别无他求。名利皆假,因果不虚,我们怎么能随波逐流而不从根本上替孩子着想呢!现在已经大学不包分配、单位没有铁饭碗,如果我们再不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他们将来凭什么吃饭啊!他们自救尚且不暇,救国救民、弘法利生就是痴人说梦了!
所以笔者以家长的身份,建议一切通情达理的家长们,把孩子集中送到圣陶实验学校,物色师资,建立体制,对孩子们实施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人生艺术教育。我们的家长遍布各省,因此可以以北京为大本营,把教学点建立到全国各地,孩子们除了在北京求学以外,还可以在导师们的带领下,在广东住一段时间,在四川住一段时间,在陕西住一段时间,在湖南住一段时间……既不耽误读书,又可以游览山水名胜,体察民情风俗,请教高人逸士,有似乎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流动教学;既借圣陶影响了全国,又让全国支持了圣陶,学生们受益极深,家长们非常欢迎,岂不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圣陶实验学校在组织教师队伍的时候,也应该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体现出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势;大家同生死,共存亡,一片血诚,泰山可移!
十一、虚心涵泳
曾国藩先生教导儿子曾纪泽读《四书》,有两句深刻的开示:“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这是对传统文化教学方法的最好概括。
虚心,就是放弃己意,不去妄猜,也即印光大师“不加思索”之意;这是初步的放弃“我执”。涵泳,就是提起精神,照住经文,心声合一、心气合一、心身合一的读诵下去,久久不懈,也就是印光大师“字字分明”之意。上面的方法,换一句话说,就是止观双运、定慧等修、无为而为。这才是真正合理的读经方法。明师的启蒙任务,除了在读音、断句方面指点学生之外,就是诱导他们读经渐渐进入这样的状态,持久保持这样的状态。所以课程绝对不能同时开很多,多了就心乱,入不了境界。严格地说,某一段时期只能开一门课;最大限度地放宽,也只能开一门主课;其他的副课,也必须是主课的枝叶,如读经之外,还附加一点古文、诗、词之类。这与修定训练是一模一样的要求。过去的私塾,正是合乎这一要求的典范。孩子们一时定不下心,我们可以围绕这一主课,以读诵为主,辅以抄写、开示、造句、作文、事上磨炼,“八面进攻”,但始终不离一个中心。这样就可以把学生们的身心训练得日趋凝定、明朗。这一训练的开始阶段,一定要从从容容,扎扎实实,宁拙勿巧,宁慢勿快;待学生们功夫得力了,进步就会十分神速。每个学生的身心状态都不一样,所以只能因材施教,个别要求;这样一来,工作量就会变得很大,因此第一批学生不能过多;须待这批学生有了一定程度,可以做老师的助手了,才能够广收门徒。考核学生,主要看他们的身心状态是否健康,如果健康,即使文献的学习慢一点、笨一点,都不成问题,等到他们宿业渐消,内慧透发,一样会有不可估量的成就;但如果身心状态不对头,则再怎么早慧,也没有前途。这些事情,全靠老师凭慧眼去判断、去调理,所以老师在不在行、慈不慈悲,就决定了学生们慧命的死活,事大如天,可不慎乎!
读经得法,功夫渐深,不必听讲解,也不必借注释,就可以通达大义。
虚云老和尚曾经这样开示:“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就能前文解后文,后文解前文。”又说:“前后照应,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虚老讲的是怎样读《楞严经》,我们可以活用去读一切经典。南怀瑾先生也开示我们:“以经解经”。两位大德的现身说法,揭示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真谛。笔者信受奉行多年,深受其益,所以坚信不疑。
解经还有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读史。经典的道理,到了史书中,就变成了一桩一桩活生生的事实,极容易得到真解。古人说:“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简单地说,就是“经史合参”。
解经还有一个无上妙法,就是依教奉行,销归自己,最后达到经典就是我,我就是经典,圣人就是我,我就是圣人:这才是真正的相应。达到这一境界的方法,就是“切己体察”。
十二、切己体察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亲切的现实,就是一个“我”;最根本的问题,也来自一个“我”。所以认清自己才是真正的学问,征服自己才是真正的事业。一切圣言量,是给我们“量”自己的;一切清规戒律,是给我们“律”自己的。所以读经的第二步功夫,就是切己体察,也叫依经起观。这个第二,是逻辑上的第二,不是时间上的第二,所以实际用功的时候,“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是可以交叉进行,或同步进行的;例如诵经的时候,一边诵经,一边警觉自己既不要打妄想,又不要打瞌睡,就属于“同时进行”这一类。


关键词阅读:
精品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