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兴 国运旺(5)

     2011-05-10 17:5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曾国藩集老成谋国和老成持家于一身,他的成功道路,最值得我们认真揣摩、亦步亦趋。

十一、触类旁通

    曾国藩的教育方式,相当于张之洞概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西学之精、海内无双,但他在给熊纯如的信中这样谈子女的教育:"少时皆在家先治中文,经、传、古文,亦无不读。"冯友兰的父亲曾担任过张之洞"方言学堂"(即外语学校)的总务长,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里回忆:"父亲相信,在学新知识以前,必须先把中文学好……没有一个好的中文底子,学什么都不行。"就命冯友兰兄弟跟随母亲读《尚书》、《易经》、《左传》。冯友兰后来就读于北京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哲学上很有成就。
    蔡元培,曾是清朝翰林,国学深邃,41岁才学德文,稍迟又学法文,并留学德国、远绍旁搜,成为一代融通东西的大儒,主持北京大学,开出一代新风。
    朱光潜,从6岁到14岁在私塾里接受父亲的教育,熟读和背诵了《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浏览了《史记》、《通鉴辑览》、《西厢记》、《水浒传》,后来就读于桐城中学,又背诵了《古文辞类纂》,19岁毕业,21岁开始学英文,继而留学英国,后来在美学领域学贯东西、著作等身。夏丐尊,自幼在私塾读《四书》、《汉书》、《后汉书》、《唐诗三百首》《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书,16岁开始接触英文并涉猎西学,以后又留学日本,成了一位博识仁慈的教育家。
    ……例子举不胜举,象孙中山、王国维、陈寅恪、鲁迅、李叔同、郭沫若、闻一多、徐悲鸿、陶行知、傅雷、苏步青、邓小平,他们的学历都如出一辙,而最后都是融贯东西、成就卓越。可见本国文化的底子越深,就越能消化外来文化而别开生面。国外和古代也有这样的例子:
    辜鸿铭,成长于苏格兰,西学之精在欧美也罕有其匹;23岁回中国学习《四书》、《五经》,又成了中国文化大师;唐代玄奘法师,在国内学佛时就声名远播,30多岁留学印度,又成了印度佛教界的巨擘。
    所以只要自己深刻了,就很容易了解别人的深刻,连懂不懂外文都关系不大;象林纾是一位与严复齐名的大翻译家,但一点外文都不会;由于他有深湛的古文造诣,所以当别人口译英文或其他外文的时候,他一听就能妙得其旨、落笔传神;毛泽东的深度,使许多中国人都没有能力与他平等对话,而不懂中文的尼克松却能够通过翻译跟他谈得眉飞色舞;南怀瑾先生也没有学过西文,而许多欧美人士都虔诚地拜他为老师。

十二、一门深入

    一门学问精通了,就很容易旁通其他学问;本国文化消化了,就很容易吸收别国文化,中外古今,概无例外,所以"教之道,贵以专"。所谓专,也就是一门深入。如果说爱护子女是父母的天性,圣人经典是宇宙的天籁,那么一门深入就是教学的天条。
    鸦片战争以后,欧风美雨,不断东渐,中国出现了差别很大的三代人才;第一代人才是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消化经史、融归自己,经邦济世、所向有功,具有国士风度;第二代人才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他们融汇经史、渣滓未尽,急躁冒进、难当大任,多带书生意气;第三代人才是陈独秀、胡适之、郭沫若等人,他们经史满腹、多属生吞,逞才使气、游谈无根,一身才子习气。三代人才的水平,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阶梯,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说穿了,就是一门深入经史的时间有长有短。古人说,一个要四十岁以后才能著书立说,这就说明从6岁开始读的经史要30多年才能基本消化;第三代人才消化的时间最短,所以能力最弱;第二代人才消化的时间稍长,能力也就稍强;第一代人才消化的时间最久,所以能力就首屈一指。
    林则徐这一代人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中国历代读书人所走过的道路。在中国古代,只会摇笔、不会做事的职业文人是很被人们瞧不起的,叫做"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所以象唐宋八大家之流不仅文章极有境界,政事也极有声绩。
    由于消化经典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经世致用、出神入化的人,往往精熟的经典只有一部。苏秦引锥刺股、发奋图强,只是反复钻研一部小册子《阴符经》;后来就在国际政坛上纵横摆阖、呼风唤雨;张良受教于黄石公,常常诵习一册薄薄的《太公兵法》,结果做了汉高祖的总参谋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华佗医术之神,古今罕见,所读的医书也只有小小一卷;赵普身为宰相、日理万机,短短一部《论语》,就是他的理政指南。
    古人著书立说也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都要兑现为事实。商鞅用强国之术劝说秦孝公,秦孝公就交给他整个秦国做"实验田";孙武以十三篇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就让他训练一批宫女;张仲景编述《伤寒杂病论》,使天下人的性命悬于笔端;所以他们的著述均是一有闪失就害遍生民,这就不得不一门深入、直贯天道,洗尽浮词,句句有根。
    圣人经典,是修身治国的金科玉律,离开实践,就全无意义;所以孔子说,如果读完三百篇《诗经》而既无能力处理政事、又无能力出使他国,读得再多也是白读。近代不少《诗经》研究专家,"硕士"、"博士"、"教授"的头衔一大堆,而不见有人练达世事、康济斯民,等于全部白读了。自从康有为、梁启超以后,读书人就渐渐走上"白读"的道路,涌现出许多职业学者、职业文人,著述颇丰而甚少实用,象冯友兰、朱光潜、鲁迅等人就是其中的翘楚;而许多实干家则由于不通经典而胸量有限、识见不高,往往做成一件事情又埋伏一堆流弊,救此失彼,永无宁日。但从鲁迅以后直到今天,连"白读"都没有了,正象郭沫若所批评的:古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今人是不读书,好求甚解。一片混乱,一片肤浅,一片空白。

十三、闭门读经

    填补历史空白,复兴中华文化,培养救世人才,入手的办法是先安排一段很长的时间,让孩子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待年深月久、脱胎换骨了,他们就天人合一、谋深虑远,这才可以步步稳妥地齐家、治国、平天下。



上一篇:略论曾国藩的慎独功夫  
下一篇:西游真记:重读西游悟真经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