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妙义14:深解义趣须菩提(2)

     2015-01-09 20:31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何谓实相?实相就是佛说《金刚经》文字背后的真相。真相就是实相,不见真相就是假相,得见真相就是破尽虚假幻相。以实相不可以眼耳鼻舌身意可见,不可以色声香味触法可形,唯有智慧之光才可照见,故须菩提强调:“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何谓第一希有功德?第一有二义,一谓最上、最好、最妙、最高,故为第一。二谓数字排列之第一。而能称得上第一希有功德的,无外乎《金刚经》第三分中所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唯有此者,才能称得上是第一希有功德。这样的功德我们在《金刚经》中能够得到吗?可以,毫无疑问。但灭度复有二义,一是与彼灭度,二是与己灭度。当我们得窥真相,破尽假相,于一刹那即可将自己此前心头对大地一切众生的分别心,分别相而破尽。此谓与己灭度。自此后,在自己眼里,大地一切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一切众生本来俱有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如来佛性真正平等清净。当自己由于分别心、分别相而导致的虚假幻象破除后,自入无余涅槃而清净,此谓先灭度自己。这也是第一(自己最先得利)希有功德。同时,此人也具有了帮助他人灭尽妄相,度脱生死的正知正见和能力(利他)。此谓与彼灭度。与己灭度是谓自度,与彼灭度是谓度他。若能自度之后复行度他,此即是须菩提所言之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须菩提接着对世尊说,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我们来看何谓信解受持:

    信者,立信也,信心也,坚信也。是谓树立信心,坚固不退。
    解者,开解也,解惑也,通达也。是谓义解经典,通达无碍。
    受者,接受也,接纳也,纳受也。是谓接受容纳,圆融无余。
    持者,坚持也,恒持也,持守也。是谓持之以恒,执守佛道。

    只有兼具此四个对佛法的认识并实行层次,才能称得上是信解受持。当世之人,或信心不足,或病知障道。或不解经义,或未能通达。或理通事阻,或事急理偏,或鱼熊兼得,或打鱼晒网。都不能称得上是信解受持,而唯有将与佛法无关的一切放下,依教奉行,真信、真解、真行、真持,才能与佛法得受益,于自性证菩提。

    须菩提很为后世众生担忧啊,说若当来世,后五百岁,若其中有众生得闻《金刚经》,并能做到上面所解的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佛法难信,正法难行。若能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古来圣贤大德多出此语。老子在《道德经》中云:“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最上乘论》言:“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得可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希有一人。”

    所以说,真学佛,真修行者,真是希有难得啊。若能真学佛,真修行者,即便一时还未能成就,而其修学本身就是恒沙人中,莫过有一般之希有难得了。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自问自答,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这是什么道理呢?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为什么是这样?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自问自答,一连三个层次的层层递进,反复深入,说:
  
    为什么此人是第一希有?因为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相。
    为什么他没有这些相?因为我人众生寿者相即是非相。
    为什么这些相是非相?因为离一切诸相者,则名诸佛。

    到这里,须菩提把“佛”的概念定到了破尽诸相,就是诸佛。我们结合经典之义,不妨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这一个问题,其一,破尽幻相见真相,就是成佛。其二,所谓成佛,就是破尽一切虚假幻相。

    须菩提对“佛”这样的解释对不对呢,我们对“佛”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呢?世尊对须菩提说:“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首先,世尊对须菩提的观点是同意的。并进一步强调: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我们来看,到了世尊这里,世尊对世人的要求降得更低了,同时也把《金刚经》的重要性衬托的更高了。须菩提将世人对《金刚经》的态度定位在信解受持这一层面,是人则为第一希有。而到了世尊这时,则将世人对《金刚经》的态度定位在了不惊、不怖、不畏上。也就是说:也别说信解受持,就算是世人得闻《金刚经》,并对其所说的道理、真义能做到不惊慌、不恐怖、不畏惧,此人就已经相当地希有难得了。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上一篇:金刚妙义13:金刚般若波罗蜜  
下一篇:金刚妙义15:荷担如来世间行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