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来,世尊也就这一问题,从三个层面次递深入,反复剥析,举例说明,帮助我们破尽诸相,得窥真如佛性。
忍辱度之: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举例说明: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著相之弊: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离相久矣: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总结说明: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世尊讲到这里,凭空跳出来了一个“第一波罗蜜”这个概念,何谓第一波罗蜜?我们修行时,若读诵经典,或为他人说,就要把经典一字一句彻彻底底地搞清楚,搞明白。如果搞不清楚而轻易地放过去,就会成为我们信解行证的障碍。念不起,则无行,心不到,行难行。理不通,事难行。理不正,行难达。所以,话说到这里,第一波罗蜜的意思已经被我们说出来了。我们于此世间,一切的言说造作,所作所为,都离不开起心动念,都离不开意识思维,故言:一切法由心想生。故言:起心动念,无非作业。而一旦离此心念,则我们无知无觉,形如草木。所以,第一波罗蜜,就是六度之般若波罗蜜。般若者,智慧也。智慧到彼岸。智慧先行,事相随之,是谓福慧具足,智悲双运,筏载桨力,渐达彼岸。
关于第一波罗蜜,在《楞严经》中,诸大菩萨、大阿罗汉各执一词,各有所说: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憍陈那五比丘: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优波尼沙陀: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香严童子: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阿那律陀: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周利槃特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骄梵钵提: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须菩提: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舍利弗: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普贤菩萨: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孙陀罗难陀: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优波离: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大目犍连: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乌刍瑟摩: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持地菩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月光童子: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琉璃光法王子: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虚空藏菩萨: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弥勒菩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大势至法王子: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观世音菩萨: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故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以上一切之诸大阿罗汉大菩萨所谓之得圆通之第一,而入三摩地者,虽于十八界各有所长,各有所功,教能悟入佛知见。然而都没有离开心意识之思维,故言第一者,还是智慧斯为第一。
故言,智慧是法船,实修是桨力。光上了船,入了法流还不等于达于性海,登上彼岸。就算是明心见性,彻悟真谛,也不过是具足正见,入了佛门,并不等于已经成佛,已经证得无上菩提,已经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唯有依此色身之毕生之力而实行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能最终成就佛果。就像我们种下一粒种子,在细心呵护下已经发芽,生长。但此时我们距结果,收获还早得很,期间还要除草、喷药、灌溉、施肥、剪枝、打顶、提升农作物的抗倒伏、抗干旱、抗盐碱、抗病虫害等综合能力,才能见到硕果满枝头。但此时仍然是丰收在望,而不是真得丰收了。直到颗粒归仓,收归已用。这才算是真正圆满成就了一粒种子的功能。所以,我们前面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是我们学佛所求得一个终极之果,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佛修佛成佛的全过程的一个体系庞大,功能完备,信解行证俱纳其中的系统工程,乃至于工程完工,步入常态之良性运转,功效显现,循环往复于为众生服务的伟大功业之中,才是真正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圆满于无上菩提,成就佛果。
这就是世尊为什么总是喜欢绕口令“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的原因所在。看以是非是名的说于否定之否定,而其实世尊所言各有所指,以一而三藐,故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也不同。但观测结果虽然不同,而所言之核心仍是帮助我们导归本体也。
说罢第一波罗蜜,世尊没有停顿,没有起承地直接转折了忍辱波罗蜜上:“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也是六度之一,是指行者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其实,话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进一步明了,其实六度波罗蜜都是第一波罗蜜。何以故?以自己第一个得受用故。学佛者于此娑婆世界行六度,具万行,所作诸般功德,自己都是第一个受益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者,无论是六度之一,还是六度俱足,都是自性打磨(魔)的一个过程。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 金刚妙义18:一体同观天下心 2015-04-27
- 金刚妙义17:究竟无我真如来 2015-03-15
- 金刚妙义16:净业果报不思议 2015-02-10
- 金刚妙义15:荷担如来世间行 2015-01-19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