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妙义17:究竟无我真如来(3)

     2015-03-15 23:54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下面,我们来看世尊在这一章中直截了当地将什么最高、最上、最妙、最好的无上法门告诉了我们。

    论点: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反证: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否定: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肯定: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反例: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结论: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短短六句话,世尊和须菩提一道儿,用了一个反证法和一个举例说明,得出了一个我们想要的肯定的结论: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进而解析之。
    第一步,世尊提出了一个论题: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步,世尊反问须菩提: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第三步,须菩提否定了这一说法: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四步,得出肯定答案: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五步,世尊举例说明: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第六步,得出肯定确实的结论: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在这里要细心地揣摩世尊和须菩提在论证过程中相关有法或无有法的词性上的变化。

    词性从简单到复杂的依次变化过程是:有法、无有法、实无有法、以实无有法。

    这些词性的增减变化很重要,非常重要,我们要注意,不要轻易放过佛典中任何一个在词语表达上的变化性。

    有法:简单说就是有一个方法或法门。这一概念被世尊和须菩提都否定掉了。
    无有法: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一个方法或法门。这一概念是被世尊和须菩提所肯定的。
    实无有法:但同样是无有法,但到世尊这里被强化成了实无有法。实无有法到这里被演化成了两层意思,第一个是陈述句:实实在在没有一个方法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个是一个名词:实无有法。也就是说,这个法门的名称叫“实无有”。
    以实无有法:到这里又多了一个字——“以”。这多这一个“以”字,世尊的意思到这里就完全转化了。以,或作动词:用。或作介词:把、拿。也就是说,到这里,实无有法完成了由前面的陈述句向一个名词的演化,并被拿来用为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法门”

    故,世尊的实无有法,就是老子的无为法。无为法就是实无有法。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处处闪烁着“无为法”的光辉。而关于“无为”的论述,在《道德经》里随处可见,不可胜数。我们简要地撷其片羽而列举如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第三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三章)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四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以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第二十三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七章)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第二十八章)
    夫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著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二十九章)



上一篇:金刚妙义16:净业果报不思议  
下一篇:金刚妙义18:一体同观天下心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